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聚合物塑化熔融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5-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3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聚合物塑化输运方法 | 第20-24页 |
| ·单转子塑化输运 | 第20-23页 |
| ·双转子塑化输运 | 第23-24页 |
| ·剪切形变支配的塑化熔融理论 | 第24-36页 |
| ·熔融机理的分类 | 第24-26页 |
| ·单螺杆熔融机理 | 第26-31页 |
| ·双螺杆熔融机理 | 第31-36页 |
| ·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塑化输运 | 第36-39页 |
| ·叶片塑化输运系统 | 第36-37页 |
| ·体积拉伸形变支配作用 | 第37-38页 |
| ·塑化熔融研究 | 第38-39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39-42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39-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 ·创新点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二章 物料旋转叶片输运 | 第43-50页 |
| ·叶片挤出机的结构 | 第43-46页 |
| ·物料输运 | 第46-48页 |
| ·连续输运 | 第47页 |
| ·非连续输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塑化熔融可视化实验 | 第50-58页 |
| ·实验设备 | 第50-55页 |
| ·实验原料 | 第55页 |
| ·实验方案 | 第55-58页 |
| ·实验内容 | 第55-57页 |
| ·实验步骤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 第四章 塑化熔融物理模型 | 第58-88页 |
| ·第一组 VPCU | 第59-71页 |
| ·PE 物料 | 第60-64页 |
| ·PP 物料 | 第64-68页 |
| ·PS 物料 | 第68-69页 |
| ·1st VPCU 熔融过程 | 第69-71页 |
| ·不同组数 VPCUS | 第71-80页 |
| ·温度 | 第71-74页 |
| ·转速 | 第74-77页 |
| ·物料形态 | 第77-80页 |
| ·熔融物理模型 | 第80-86页 |
| ·全固体熔融阶段 | 第81-83页 |
| ·富固体熔融阶段 | 第83-85页 |
| ·富熔体熔融阶段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塑化熔融数学解析 | 第88-144页 |
| ·坐标系的建立及 VPCU 的基本参数 | 第88-92页 |
| ·建立坐标系 | 第88-89页 |
| ·VPCU 的基本参数 | 第89-92页 |
| ·全固体熔融阶段 | 第92-125页 |
| ·单容腔输送质量模型 | 第93-101页 |
| ·固体压力模型 | 第101-108页 |
| ·压力诱导熔体迁移熔融模型 | 第108-119页 |
| ·塑性能量耗散熔融模型 | 第119-125页 |
| ·富固体熔融阶段 | 第125-128页 |
| ·压力诱导熔体迁移熔融模型 | 第126-128页 |
| ·结束判据参数 | 第128页 |
| ·富熔体熔融阶段 | 第128-142页 |
| ·进料阶段熔融模型 | 第130-137页 |
| ·压缩阶段熔融模型 | 第137-142页 |
| ·结束判据参数 | 第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 第六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44-170页 |
| ·待定参数求解 | 第144-154页 |
| ·松密度 | 第144-145页 |
| ·单容腔输送质量 | 第145-147页 |
| ·固体压力 | 第147-150页 |
| ·固体温度 | 第150-154页 |
| ·实验验证 | 第154-169页 |
| ·全固体熔融阶段 | 第155-158页 |
| ·富固体熔融阶段 | 第158-163页 |
| ·富熔体熔融阶段 | 第163-1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 结论 | 第170-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0-182页 |
| 致谢 | 第182-183页 |
| 附件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