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 ·草甘膦的性质 | 第16-17页 |
| ·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页 |
| ·生物毒性 | 第16-17页 |
| ·除草和失活机理 | 第17页 |
| ·国内外生产现状 | 第17-18页 |
| ·草甘膦的合成路线 | 第18-21页 |
| ·甘氨酸路线 | 第18-19页 |
| ·亚氨基二乙酸(IDA)路线 | 第19-21页 |
| ·双甘膦氧化合成草甘膦路线 | 第21-26页 |
| ·化学氧化法 | 第21页 |
| ·空气(氧气)催化氧化法 | 第21-26页 |
| ·活性炭的制备 | 第26-27页 |
| ·物理活化法 | 第26-27页 |
| ·化学活化法 | 第27页 |
| ·化学物理活化法 | 第27页 |
| ·模板法 | 第2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7-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 ·课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44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1-36页 |
| ·活性炭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1-32页 |
| ·活性炭表面氧化改性 | 第32-33页 |
| ·活性炭表面还原改性 | 第33-35页 |
| ·活性炭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35-36页 |
|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36-37页 |
| ·原料及产物分析方法 | 第37-42页 |
| ·双甘膦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 ·草甘膦(或铵盐)含量分析 | 第38-40页 |
| ·甲醛含量分析 | 第40-42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42-44页 |
| ·晶相结构(XRD)分析 | 第42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42页 |
| ·热重(TG)分析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活性炭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4-50页 |
| ·前言 | 第44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44页 |
| ·催化剂评价 | 第44-45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45-48页 |
| ·晶相结构 | 第45-46页 |
| ·热重分析 | 第46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工艺优化 | 第50-60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反应机理 | 第50-51页 |
| ·双甘膦水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氧气流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催化剂性能对比与放大实验 | 第60-72页 |
| ·前言 | 第60页 |
| ·催化剂性能小试对比 | 第60-62页 |
| ·1#催化剂(CAT1)小试评价 | 第60页 |
| ·企业催化剂(CAT2)小试评价 | 第60-61页 |
| ·1#催化剂与企业催化剂性能对比 | 第61-62页 |
| ·催化剂放大实验 | 第62页 |
| ·高固含量实验 | 第62-67页 |
| ·CAT1用于高固含量双甘膦氧化合成的评价 | 第63页 |
| ·固含量8.2wt%双甘膦催化氧化制备草甘膦 | 第63-64页 |
| ·固含量20wt%双甘膦催化氧化制备草甘膦 | 第64-65页 |
| ·固含量25wt%双甘膦催化氧化制备草甘膦 | 第65-66页 |
| ·固含量35wt%双甘膦催化氧化制备草甘膦 | 第66-67页 |
| ·催化剂结构对比 | 第67-70页 |
| ·晶相结构 | 第67-68页 |
| ·热重分析 | 第68-69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催化剂表面化学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 第72-90页 |
| ·前言 | 第72页 |
| ·表面氧化改性 | 第72-74页 |
| ·H_2SO_4浸渍改性 | 第73页 |
| ·HNO_3浸渍改性 | 第73-74页 |
| ·表面还原改性 | 第74-77页 |
| ·Na_2SO_3浸渍改性 | 第74页 |
| ·尿素浸渍改性 | 第74页 |
| ·NH_3高温焙烧改性 | 第74-77页 |
| ·负载过渡金属改性 | 第77-80页 |
| ·MnO_2/AC催化剂 | 第77-78页 |
| ·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78-79页 |
|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79-80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80-88页 |
| ·HNO_3浸渍改性 | 第80-83页 |
| ·NH_3 800℃焙烧2h改性 | 第83-85页 |
| ·负载MnO_2改性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00-101页 |
| 附件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