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新型盗窃罪概述 | 第11-15页 |
| (一) 新型盗窃罪的立法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新型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情况 | 第12-13页 |
| 1. 新型盗窃罪的概念 | 第12页 |
| 2. 新型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 第12-13页 |
| (三) 新型盗窃罪立法的现实意义 | 第13-15页 |
| 二、新型盗窃罪司法适用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 第15-21页 |
| (一) 典型实案 | 第15-17页 |
| 1. 入户盗窃案 | 第15-16页 |
| 2. 携带凶器盗窃案 | 第16页 |
| 3. 扒窃案 | 第16-17页 |
| (二) 由实案引发的新型盗窃罪的疑难问题 | 第17-21页 |
| 1. “入户盗窃”中“户”的含义及“入户”是否具有主观故意 | 第17-18页 |
| 2. “携带凶器盗窃”中“凶器”与“携带”的认定 | 第18-19页 |
| 3. “扒窃”的性质及是否一律入刑 | 第19-21页 |
| 三、新型盗窃罪疑难问题理性分析 | 第21-28页 |
| (一) “入户盗窃”的认定 | 第21-24页 |
| 1. “户”的含义 | 第21-23页 |
| 2. “入户”盗窃的主观故意问题 | 第23-24页 |
| (二) “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 | 第24-26页 |
| 1. 对“凶器”的判定 | 第24页 |
| 2. 对“携带”的判定 | 第24-25页 |
| 3. “携带凶器盗窃”与抢劫罪的关系 | 第25-26页 |
| (三)“扒窃”的认定 | 第26-28页 |
| 1. 扒窃的内涵 | 第26页 |
| 2. “扒窃”不应一律入刑 | 第26-28页 |
| 四、新型盗窃罪的完善构想 | 第28-32页 |
| (一) 立法完善 | 第28-29页 |
| 1. 增加携带凶器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的规定 | 第28页 |
| 2. 对“扒窃”的内涵作出规定 | 第28-29页 |
| (二) 司法完善 | 第29-32页 |
| 1. “入户盗窃”的司法完善 | 第29-30页 |
| 2. “携带凶器盗窃”的司法完善 | 第30-31页 |
| 3. 对“扒窃”不应一律入罪作出规定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