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 亨廷顿生平述略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三) 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亨廷顿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理论创立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 第20-28页 |
一、20世纪50-70年代的时代状况 | 第20-22页 |
(一) “二战”后并存的两种制度和三种形态 | 第20-21页 |
(二) 两种制度的发展与竞争 | 第21-22页 |
(三)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 | 第22页 |
二、20世纪50-70年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影响 | 第22-25页 |
(一) 精英民主理论的没落 | 第22-24页 |
(二) 政治发展理论的勃兴 | 第24-25页 |
三、亨廷顿的理论研究准备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亨廷顿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8-37页 |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 | 第28-30页 |
二、政治参与的目标 | 第30-31页 |
三、影响政治参与模式的变量 | 第31-32页 |
(一)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1-32页 |
(二) 社会经济平等 | 第32页 |
(三) 社会政治稳定 | 第32页 |
四、政治参与的模式 | 第32-37页 |
(一) 传统的参与模式:发展的自由模式 | 第32-33页 |
(二) 亨廷顿政治参与“两阶段四模式”说的基本内容 | 第33-34页 |
(三) 政治参与模式的运行及其困境 | 第34-37页 |
第三章 亨廷顿对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变量分析 | 第37-53页 |
一、政治参与的宏观因素 | 第37-45页 |
(一)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7-39页 |
(二) 社会经济平等 | 第39-40页 |
(三) 政治稳定 | 第40-41页 |
(四) 社会文化 | 第41-43页 |
(五) 外部势力 | 第43-44页 |
(六) 政治精英 | 第44-45页 |
二、政治参与的微观因素 | 第45-48页 |
(一) 平民的个人流动 | 第45-47页 |
(二) 平民的涉入组织 | 第47页 |
(三) 个人对流动渠道和组织渠道的次序选择 | 第47-48页 |
三、政治参与的中观因素 | 第48-53页 |
(一) 穷人概念 | 第48-49页 |
(二) 穷人政治参与的障碍 | 第49-50页 |
(三) 穷人政治参与的形式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亨廷顿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理论的影响 | 第53-60页 |
一、开拓了政治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 第53-56页 |
(一) 同时代相关理论研究的集大成理论 | 第53-54页 |
(二) 现代化理论研究转型的创新成果 | 第54-55页 |
(三)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的支持理论 | 第55-56页 |
二、推动着政治参与理论研究的新探索 | 第56-58页 |
三、理论的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