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选题动机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书启溯源与辨析 | 第12-21页 |
·书启源流及其演变 | 第12-18页 |
·书启与奏同源 | 第12-14页 |
·书体起源与流变 | 第14-16页 |
·启体起源与流变 | 第16-18页 |
·书与“奏书”、“诫书” | 第18-19页 |
·启与“奏启”、“谢启” | 第19-20页 |
·书启流变小结 | 第20-21页 |
2 魏晋南北朝书启创作 | 第21-42页 |
·曹魏时期,以“曹氏”为中心的书信创作 | 第21-30页 |
·“三曹”书信 | 第21-29页 |
·建安七子书信 | 第29-30页 |
·两晋时期,以“世族”为中心的书启创作 | 第30-35页 |
·吴郡陆氏书启 | 第31-33页 |
·陈郡谢氏书信 | 第33-35页 |
·南北朝时期,以“萧氏”为中心的书启创作 | 第35-42页 |
·梁代萧氏的书启 | 第35-38页 |
·南北朝融合下的文人书启 | 第38-42页 |
3 魏晋南北朝书启骈化进程 | 第42-53页 |
·由散渐骈的书启创作 | 第43-45页 |
·辞藻的使用 | 第43-44页 |
·对偶的使用 | 第44-45页 |
·骈散兼具的书启创作 | 第45-49页 |
·散、骈句式的使用 | 第46-47页 |
·典故的使用 | 第47-49页 |
·骈文鼎盛时期的书启创作 | 第49-53页 |
·声韵和谐的书启 | 第49-51页 |
·骈俪化的书启 | 第51-53页 |
4 书启二体互动情况 | 第53-59页 |
·书启的相似性 | 第53-56页 |
·书启注重得体性 | 第53-54页 |
·书启渐趋随意性 | 第54-56页 |
·书启的差异 | 第56-59页 |
·书启囊括内容有所不同 | 第56-57页 |
·书启承载情感有所不同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