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外部环境 | 第10页 |
·中国国情 | 第10-12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小结 | 第16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中国节能激励政策的发展 | 第18-29页 |
·节能激励政策概述 | 第18-19页 |
·经济体制转轨阶段(1978 年—1991 年) | 第19-20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1992 年—2000 年) | 第20-22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22-25页 |
·中国节能激励政策的现状 | 第25-29页 |
第3章 “两型社会”建设对节能激励政策的新要求 | 第29-39页 |
·“两型社会”建设中节能激励政策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节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 第29-30页 |
·“两型社会”是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0页 |
·节能激励政策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30页 |
·“两型社会”建设中节能激励政策面临的新要求 | 第30-32页 |
·建立完整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机制 | 第31页 |
·建立节能激励政策的公平执行机制 | 第31页 |
·建立节能激励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 | 第31-32页 |
·建立节能激励政策的适时调整机制 | 第32页 |
·现有节能激励政策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不符之处 | 第32-35页 |
·三种类型的节能激励政策比例不当 | 第32-33页 |
·节能激励政策工具单调 | 第33-34页 |
·节能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 第34页 |
·节能激励政策操作不便 | 第34页 |
·节能激励政策的效果欠佳 | 第34-35页 |
·节能激励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5-39页 |
·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 | 第35-36页 |
·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 第37页 |
·激励政策标准模糊 | 第37页 |
·宣传力度不足 | 第37-38页 |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第4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节能激励政策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长株潭现有的节能激励政策 | 第40-43页 |
·经济激励政策 | 第40-41页 |
·行政激励政策 | 第41-42页 |
·文化激励政策 | 第42-43页 |
·长株潭节能激励政策取得的成效 | 第43-47页 |
·长株潭 GDP 能耗大幅下降 | 第43-44页 |
·产业结构调整步履加快 | 第44-45页 |
·节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 第45-46页 |
·节能工作氛围逐渐形成 | 第46-47页 |
·长株潭节能激励政策的不足 | 第47-50页 |
·节能激励政策偏倚程度不科学 | 第47-48页 |
·节能激励政策的标准不完善 | 第48页 |
·激励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8页 |
·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有漏洞 | 第48-50页 |
第5章 国外节能激励政策对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50-58页 |
·世界各国的能耗比较 | 第50-51页 |
·典型节能国家的节能激励政策 | 第51-54页 |
·日本的主要节能激励政策 | 第51-52页 |
·美国主要节能激励政策 | 第52-53页 |
·法国主要节能激励政策 | 第53页 |
·韩国主要节能激励政策 | 第53页 |
·印度主要节能激励政策 | 第53-54页 |
·中国与国外的节能激励政策比较 | 第54-58页 |
·中国和国外的节能激励政策特点 | 第54-56页 |
·国外节能激励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第56-58页 |
第6章 “两型社会”建设中完善节能激励政策的基本途径 | 第58-64页 |
·提高对中国“两型社会”建设新形势的认识 | 第58页 |
·科学设置节能激励政策 | 第58-60页 |
·调整结构,充分发挥经济激励的作用 | 第58-59页 |
·统筹兼顾,制定适用的激励政策 | 第59页 |
·优化激励,提高节能激励效果 | 第59-60页 |
·优化节能激励政策环境 | 第60-61页 |
·统一协调,建立领导监督机制 | 第60页 |
·立足长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第60-61页 |
·依法节能,健全配套激励机制 | 第61页 |
·加大节能激励政策实施力度 | 第61-64页 |
·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 第61-62页 |
·及时调整节能预算,加强资金监管工作 | 第62页 |
·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加强节能监督执法 | 第62页 |
·大力鼓励社会参与,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 第62-6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B 节能激励政策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 第70-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