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背景 | 第9页 |
·现状 | 第9-10页 |
·意义 | 第10页 |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建筑学及建筑史教材相关理论 | 第13-17页 |
·建筑学与建筑史概念 | 第13-15页 |
·建筑学的基本特点 | 第13-14页 |
·建筑史的性质与定位 | 第14页 |
·建筑史的作用与意义 | 第14-15页 |
·建筑史教材的意义 | 第15-17页 |
·外国建筑史教材的概念 | 第15页 |
·外国建筑史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考论 | 第17-45页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编撰考 | 第17-19页 |
·作者其人 | 第17-18页 |
·创作背景 | 第18-19页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版本考 | 第19-34页 |
·版本修订概况 | 第19-21页 |
·版本差异比较 | 第21-34页 |
·教材容量变化 | 第21页 |
·目录变化 | 第21-22页 |
·版面结构变化 | 第22-23页 |
·插图变化 | 第23-32页 |
·叙述方式变化 | 第32-34页 |
·议论文字的出现与消失 | 第34页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史学思想讨论 | 第34-42页 |
·陈志华的建筑史学思想概论 | 第35-36页 |
·关于建筑史实的研究 | 第36-39页 |
·建筑历史分期方式 | 第36-37页 |
·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阐释 | 第37-38页 |
·建筑历史发展动力的阐释 | 第38-39页 |
·关于建筑史学的研究 | 第39-41页 |
·建筑历史编纂思想及方法 | 第39-40页 |
·建筑历史功能与价值探讨 | 第40-41页 |
·建筑史料及建筑历史文学 | 第41-42页 |
·建筑史料的评价 | 第41-42页 |
·建筑历史文学风格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使用现状调查 | 第45-57页 |
·南京大学本科建筑教育概况 | 第45页 |
·南大建筑系发展历程 | 第45页 |
·建筑学本科培养方案 | 第45页 |
·南京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概况 | 第45-51页 |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 | 第46-47页 |
·大纲内容 | 第46-47页 |
·教学目的 | 第47页 |
·外国建筑史教学过程 | 第47-48页 |
·教学方式 | 第47页 |
·课程要求 | 第47页 |
·考核方式 | 第47页 |
·学生作业 | 第47-48页 |
·外国建筑史教材资源 | 第48-51页 |
·教育部指定教材 | 第48页 |
·教师课堂课件 | 第48-50页 |
·参考书目 | 第50-51页 |
·南大外国建筑史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特点 | 第51页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问卷调查及其反馈 | 第51-55页 |
·调查结果及动因分析 | 第51-54页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使用情况评价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7-61页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综合评价及影响 | 第57页 |
·综合评价 | 第57页 |
·对国内相关外国建筑史教材的影响 | 第57页 |
·基于外国建筑史教材编写的思考 | 第57-59页 |
·外国建筑史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关系 | 第58页 |
·外国建筑史教材内容选择的原则 | 第58-59页 |
·需要继续完善的工作 | 第59-61页 |
·针对《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内容本身的进一步讨论 | 第59页 |
·本科外国建筑史教材的具体编写方式的讨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专著类 | 第63页 |
论文类 | 第63页 |
期刊类 | 第63-64页 |
网站及其他 | 第64-6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5-67页 |
附录 问卷调查 | 第67-69页 |
附录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各版封面及目录 | 第69-8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