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Zusammenfassung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一个总体评价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双重视域的逻辑形成 | 第20-41页 |
第一节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双重视域的最初萌芽——《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第20-27页 |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观视域 | 第21-25页 |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形态理论的客观视域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双重视域的展开和初步融合——《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27-38页 |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形态理论的客观视域 | 第28-32页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观视域 | 第32-34页 |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形态理论的主客观视域的融合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大纲》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双重视域 | 第41-64页 |
第一节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观视域 | 第42-46页 |
第二节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的客观视域 | 第46-55页 |
一、 《大纲》的写作背景和问题意识 | 第46-47页 |
二、 《各种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形成 | 第47-55页 |
(一)原始共同体 | 第48-49页 |
(二)原始共同体的变异 | 第49-53页 |
1.亚细亚的形态 | 第49-51页 |
2.古代的形态 | 第51-52页 |
3.日耳曼形态 | 第52-53页 |
(三)三种原始形态的命运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的主客观视域的融合 | 第55-64页 |
一、 资本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 第56-58页 |
二、 资本创造出全面的生产、人的全面的生产能力和全面的需要 | 第58-60页 |
三、 资本创造出了人发展自由个性的空间——自由时间 | 第60-64页 |
第三章 《大纲》中社会形态理论的主客观视域的关系 | 第64-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