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研究 | 第10页 |
二、我国文化建设的原则、意义研究 | 第10-11页 |
三、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 | 第11-12页 |
四、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 第12页 |
五、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 第12-13页 |
六、关于各种视域中的文化建设研究 | 第13-16页 |
导论 | 第16-20页 |
一、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二、写作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写作思路 | 第17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 主要观点 | 第18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建设相关概念界说 | 第20-28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一) 大众化 | 第20-2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1-23页 |
二、文化建设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一) 文化、文化建设 | 第23-24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24-2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 第28-3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28-3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 第28-2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主体动力 | 第29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同一过程 | 第29-30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0-32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30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原因 | 第32-38页 |
一、我国文化建设取得成就 | 第32-35页 |
(一) 基层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 第32-33页 |
(二) 科学、教育事业成绩突出 | 第33页 |
(三) 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 第33-34页 |
(四)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34-35页 |
(五)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 第35页 |
二、文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 党和国家不断重视文化建设 | 第36页 |
(二) 党和国家在科教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 第36-37页 |
(三) 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 第38-44页 |
一、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8-40页 |
(一) 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 | 第38页 |
(二)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问题 | 第38-39页 |
(三) 文化“三俗”问题 | 第39页 |
(四) 文化安全遭遇挑战问题 | 第39-40页 |
二、文化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诸多问题 | 第40-4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挑战 | 第41-42页 |
(三) 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发展不协调 | 第42页 |
(四) 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4-58页 |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 第44-47页 |
(一) 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范围 | 第44页 |
(二) 走好群众路线 | 第44-45页 |
(三) 语言通俗化和宣传多样化 | 第45-46页 |
(四) 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人才队伍 | 第46-47页 |
(五) 做好党员示范工作 | 第47页 |
二、进一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第47-50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原则 | 第47-48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之魂 | 第48页 |
(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8-49页 |
(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 第49页 |
(五)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 第49-50页 |
三、进一步加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 | 第50-53页 |
(一) 党和国家、基层人民群众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和受众者 | 第50页 |
(二) 党和国家、基层人民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 | 第50-51页 |
(三)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 第51-52页 |
(四)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 | 第52页 |
(五) 不断创新基层文化形式和载体 | 第52-53页 |
四、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第53-58页 |
(一) 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取向,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 第53-54页 |
(二)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第54页 |
(三) 统筹文化产业的市场取向和价值导向,增强文化竞争力 | 第54-55页 |
(四) 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