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杆状病毒概述 | 第12-15页 |
·杆状病毒分类 | 第12-13页 |
·杆状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13-14页 |
·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 | 第14-15页 |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5-19页 |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 | 第15页 |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复制与转录 | 第15-16页 |
·杆状病毒的保守基因及功能 | 第16-19页 |
·杆状病毒侵染路径 | 第19-24页 |
·杆状病毒侵染路径 | 第19-20页 |
·杆状病毒侵染相关基因 | 第20-24页 |
·分子荧光互补(BiFC)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24-28页 |
·BiFC原理 | 第24-25页 |
·BIFC的优缺点及应用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8-30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三章 bm79基因克隆及转录分析 | 第30-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数据和材料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计算机软件分析方法 | 第32页 |
·引物设计 | 第32页 |
·RNA提取方法 | 第32-33页 |
·RNA的反转录成cDNA | 第33页 |
·cDNA的完整性检测 | 第33-34页 |
·PCR扩增检测bm79在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情况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bm79的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的序列特征 | 第34-35页 |
·BM79的同源性分析 | 第35-36页 |
·bm79基因转录时相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BM79蛋白表达及核定位信号鉴定 | 第38-58页 |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8-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0-50页 |
·构建BM79蛋白表达载体 | 第40-46页 |
·昆虫细胞培养技术 | 第46-47页 |
·细胞转染及免疫荧光技术 | 第47-48页 |
·构建BM79蛋白截短突变载体 | 第48-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BM79蛋白在宿主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50-52页 |
·BmNPV感染对BM79蛋白在细胞中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BM79蛋白的核定位信号鉴定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五章 BM79蛋白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8-76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58-61页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58-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8页 |
·构建BiFC载体质粒 | 第61-63页 |
·CaCl_2法制备新鲜感受态细胞 | 第63页 |
·转座 | 第63-64页 |
·重组病毒Bacmid DNA的提取 | 第64页 |
·重组病毒Bacmid DNA的PCR鉴定 | 第64-65页 |
·重组病毒Bacmid DNA对昆虫细胞的的转染 | 第65页 |
·BV病毒的收取及滴度的测定 | 第65-66页 |
·病毒虫体感染增殖 | 第66页 |
·免疫共沉淀(Co-IP)方法 | 第66-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重组病毒转座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68-69页 |
·BiFC重组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 第69-70页 |
·BiFC重组病毒感染BmN-SWU1细胞后阳性荧光信号检测 | 第70-71页 |
·免疫共沉淀鉴定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 第71-73页 |
·讨论 | 第73-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第90-96页 |
附录二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