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区块基本概况 | 第12-16页 |
·地质概况 | 第12-14页 |
·储层发育状况 | 第12-13页 |
·储量构成情况 | 第13-14页 |
·流体性质 | 第14页 |
·开发简历 | 第14-16页 |
·开发历程 | 第14-15页 |
·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 第16-23页 |
·含水率分析 | 第16-18页 |
·含水率变化情况分析 | 第16-17页 |
·含水上升率分析 | 第17-18页 |
·采收率评价 | 第18-21页 |
·水驱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联用测算动态地质储量 | 第18-20页 |
·可采储量及采收率评价 | 第20-21页 |
·水驱控制程度评价 | 第21页 |
·油层动用程度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注采压力系统界限研究 | 第23-35页 |
·薄差层合理地层压力 | 第23-28页 |
·油藏工程方法确定合理地层压力 | 第23-25页 |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合理地层压力 | 第25-28页 |
·油井井底流压研究 | 第28-31页 |
·油藏工程方法确定合理井底流压 | 第28-30页 |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合理井底流压 | 第30-31页 |
·水井注入压力研究 | 第31-35页 |
·油藏工程方法确定合理注入压力 | 第31-33页 |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合理注入压力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井网适应性研究 | 第35-48页 |
·表外、薄有效及表内厚层相渗特征比较 | 第35-36页 |
·薄差储层非达西渗流界限的判别 | 第36-41页 |
·压力数法确定非达西渗流界限 | 第37-39页 |
·非线性渗流指数法确定非达西渗流界限 | 第39-41页 |
·渗流模型 | 第41-45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时普通稠油非线性渗流模型解析求解方法) | 第42-43页 |
·不稳定渗流特征 | 第43-45页 |
·薄差层合理井距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合理技术界限研究 | 第48-56页 |
·薄差层注水强度界限研究 | 第48-49页 |
·薄差层合理采油速度 | 第49-50页 |
·薄差层合理注采比 | 第50-54页 |
·油藏工程方法确定合理注采比 | 第51-52页 |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合理注采比 | 第52-54页 |
·薄差层合理注采井数比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