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森林土壤肥力、土壤肥料论文

东北长白山系低山丘陵区不同林分土壤肥力质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1.引言第11-23页
   ·土壤质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第13-17页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13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3-14页
     ·我国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第14-17页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第17-21页
     ·综合指数法第17页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第17-18页
     ·灰色聚类法第18页
     ·层次分析法第18-19页
     ·土成分分析法第19页
     ·人工神经网络法第19-20页
     ·国内外常用评价方法及各方法的比较第20-21页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21-23页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展望第22-23页
2. 东北低山丘陵研究区域概况第23-25页
   ·地形气候特征第23页
   ·土壤第23页
   ·植被第23-25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5-29页
   ·研究内容第25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5-27页
   ·研究方法第27-29页
     ·样地的选择及布设第27页
     ·土壤样品的采集、测定及分析第27-28页
     ·数据统计工具及分析第28-29页
4. 不同林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29-65页
   ·长白落叶松天然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29-35页
     ·样地调查第29-30页
     ·土壤理化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0页
     ·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第30-32页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32-34页
     ·小结第34-35页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35-42页
     ·样地概况第35页
     ·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异程度第35-38页
     ·土壤肥力评价因子相关性第38-39页
     ·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第39-40页
     ·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不同龄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第40-41页
       ·不同龄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分析第41-42页
     ·小结第42页
   ·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42-48页
     ·样地调查第42-43页
     ·不同海拔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因子分析第43-46页
     ·土壤肥力评价因子相关性第46-47页
     ·不同海拔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第47-48页
     ·小结第48页
   ·天然阔叶混交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48-54页
     ·样地调查第48-49页
     ·不同海拔阔叶混交林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异程度第49-52页
     ·土壤肥力评价因子相关性第52-53页
     ·不同海拔阔叶混交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第53-54页
     ·小结第54页
   ·四种不同林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54-65页
     ·样地概况第54-55页
     ·不同土壤深度各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第55-57页
       ·不同土壤深度各林分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第55-56页
       ·不同土壤深度各林分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第56-57页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因子分析第57-61页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第61-62页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第62-63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第63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经营建议第63-64页
     ·小结第64-65页
5. 东北低山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第65-75页
   ·样地概况第65-67页
   ·主要林分类型土壤质地研究第67-68页
   ·主要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8-69页
   ·主要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评价因子相关性分析第69-70页
   ·主要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第70-71页
   ·东北低山丘陵区表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第71-73页
   ·小结第73-75页
6.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个人简介第83-85页
导师简介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固醇合成途径关键基因CPI1的进化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长汀马尾松林不同地表覆盖度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