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CONTENTS | 第8-12页 |
| 摘要 | 第12-15页 |
| ABSTRACT | 第15-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61页 |
| ·生物医学材料概述 | 第19-23页 |
| ·生物材料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动力 | 第20-21页 |
| ·生物医用材料的要求 | 第21-22页 |
| ·生物医用材料分类 | 第22-23页 |
| ·医用金属材料 | 第23-24页 |
| ·医用金属材料的具体特性 | 第23-24页 |
|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种类 | 第24页 |
| ·医用钛金属材料 | 第24-29页 |
| ·钛及其合金的组成、分类和市场 | 第24-25页 |
| ·钛及其合金的性能 | 第25-28页 |
| ·钛金属在临床应用中的缺陷 | 第28-29页 |
| ·钛的表面改性方法 | 第29-31页 |
| ·机械法改变钛表面粗糙度 | 第29页 |
| ·改善钛表面的生物活性 | 第29-31页 |
| ·提髙钛的抗磨损性能 | 第31页 |
| ·微纳米结构对细胞的影响 | 第31-34页 |
| ·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2页 |
| ·细胞贴壁 | 第32-33页 |
| ·细胞增殖 | 第33页 |
| ·细胞分化 | 第33页 |
| ·细胞超结构 | 第33-34页 |
| ·阳离子对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命运的调控 | 第34-36页 |
| ·间充质干细胞功能 | 第34-35页 |
| ·离子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基于石墨烯的改性 | 第36-42页 |
| ·石墨烯的结构 | 第36-37页 |
|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37-39页 |
| ·石墨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39-42页 |
| ·钛植入体抑菌性能改性 | 第42-47页 |
| ·细菌感染的来源 | 第42-43页 |
| ·提高钛表面抑菌性能的方法 | 第43-47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61页 |
| 第二章 钛表面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 第61-82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 ·材料制备 | 第63页 |
| ·材料结构与成分表征 | 第63-64页 |
| ·细胞实验 | 第64-68页 |
| ·数据分析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8页 |
| ·表面微结构表征 | 第68-72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72-73页 |
| ·细胞实验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第三章 金属钛表面构建不同阳离子的钛酸盐纳米结构调节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命运 | 第82-113页 |
| ·引言 | 第82-8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 ·材料制备 | 第84-85页 |
| ·材料结构与成分表征 | 第85页 |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85页 |
|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提取和培养 | 第85-87页 |
|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5页 |
| ·表面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87-94页 |
| ·蛋白吸附 | 第94-97页 |
| ·细胞实验 | 第97-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 第四章 金属钛表面(还原)氧化石墨烯-钛酸钠复合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 | 第113-129页 |
| ·引言 | 第113-11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14页 |
| ·材料制备 | 第114-115页 |
| ·结构表征 | 第115-116页 |
| ·接触角表征 | 第116页 |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116页 |
| ·细胞实验 | 第116-117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5页 |
| ·结构表征 | 第117-120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120页 |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120-121页 |
| ·细胞实验 | 第121-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 第五章 钛酸-银纳米颗粒-钛酸的三明治纳米结构在钛金属表面的原位构建及其长效抑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 第129-159页 |
| ·引言 | 第129-130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31页 |
| ·材料制备 | 第131页 |
| ·材料表征 | 第131-132页 |
| ·银离子释放实验 | 第132页 |
| ·抑菌实验 | 第132-133页 |
| ·细胞实验 | 第133-1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1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52页 |
| ·合成过程 | 第135-137页 |
| ·表面微结构表征 | 第137-144页 |
| ·银离子释放 | 第144-145页 |
| ·抑菌性能 | 第145-147页 |
| ·细胞相容性分析 | 第147-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59-1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9-161页 |
| ·创新点 | 第161页 |
| ·展望(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61-16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3-167页 |
| 致谢 | 第167-169页 |
| 附录 | 第169-17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