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消通络汤”对DPN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11-15页 |
1. 病例选择 | 第1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符合西医DPN的诊断标准 | 第12页 |
·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夹癖型 | 第12页 |
·年龄在17?80岁之间,性别不限 | 第12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2页 |
6. 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观察治疗 | 第13页 |
7. 观察内容 | 第13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13页 |
·疗效观察 | 第13页 |
·实验室指标观察 | 第13页 |
8. 疗效评定 | 第13-14页 |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第13-14页 |
·DPN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9. 统计学处理 | 第14-15页 |
临床资料 | 第15-20页 |
1. 资料基本特征 | 第15页 |
·年龄分布 | 第15页 |
·性别构成 | 第15页 |
·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 | 第15页 |
2. 临床观察结果 | 第15-20页 |
·临床症状比较 | 第15-16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6页 |
·临床体征比较 | 第16-17页 |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第17页 |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比较 | 第17-18页 |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估 | 第18-20页 |
讨论 | 第20-27页 |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 第20-21页 |
·中医病名 | 第20页 |
·病因病机 | 第20-21页 |
2.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第21-22页 |
·DPN的发病机制 | 第21-22页 |
·DPN的评估方法 | 第22页 |
·DPN的筛查方法 | 第22页 |
3.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第22-25页 |
·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中药方的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 第23-25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5. 本课题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附表 | 第30-33页 |
附表1. 一般情况、生命体征、辅助检查 | 第30-31页 |
附表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第31-32页 |
附表3. 临床症状及体征(续) | 第32-33页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33-51页 |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研究 | 第33-41页 |
2.中医对DPN的理论研究 | 第41-42页 |
3.西医对DPN临床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4.中医对DPN的临床研究 | 第43-45页 |
5.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45-46页 |
6.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