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态足迹模型介绍 | 第19-27页 |
1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20-21页 |
·全球生态标杆 | 第21页 |
·生态足迹 | 第21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21-22页 |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 第22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 | 第22页 |
3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 第22-25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 | 第23-25页 |
4 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 | 第25-27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势分析 | 第25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 第25-26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32页 |
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7-29页 |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气候 | 第28页 |
·土壤及母岩 | 第28页 |
·生物资源 | 第28页 |
·矿产资源 | 第28-29页 |
·旅游资源 | 第29页 |
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2页 |
·人口现状 | 第29页 |
·经济发展 | 第29-30页 |
·农业 | 第30页 |
·工业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桃源县生态足迹计算 | 第32-39页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2 桃源县2001~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33-36页 |
·桃源县200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33-35页 |
·2001~2010年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足迹汇总 | 第35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 | 第35-36页 |
3 桃源县2001~2010年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6-39页 |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6-38页 |
·桃源县2001~201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汇总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桃源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9-51页 |
1 生态足迹分析 | 第39-42页 |
·桃源县2001~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 第39-40页 |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 第40-42页 |
2 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2-45页 |
·桃源县2001~2010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2-43页 |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3-45页 |
3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分析 | 第45-48页 |
·桃源县2001~201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生态盈余分析 | 第45-46页 |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赤字/生态盈余分析 | 第46-48页 |
4 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 | 第48-49页 |
5 桃源县2012~2016年生态足迹预测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桃源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1-54页 |
1 保护现有土地资源 | 第51页 |
2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 第51-52页 |
3 优化产业结构 | 第52页 |
4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第52页 |
5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 | 第52-53页 |
6 实施生态环境教育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1 结论 | 第54-55页 |
2 展望 | 第55-56页 |
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