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 ·白腐菌生物技术 | 第9-11页 |
| ·白腐真菌生物学概述 | 第9页 |
| ·白腐菌生物降解的机理 | 第9-10页 |
| ·白腐菌处理含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MBR处理含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膜污染与膜清洗概述 | 第12-15页 |
| ·膜污染的来源 | 第12-13页 |
|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膜清洗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 ·实验菌种 | 第16页 |
| ·实验废水 | 第16-17页 |
| ·实验装置 | 第17-18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 | 第19-20页 |
| ·实验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 | 第22-30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培养的特点 | 第22-25页 |
| ·平板培养 | 第22-23页 |
| ·静置培养 | 第23页 |
| ·摇床培养 | 第23-24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24-25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 ·pH值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温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影响 | 第26页 |
| ·摇床转速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孢子接种量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液体培养基分装量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及机理研究 | 第30-43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 ·营养液比例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 | 第30-31页 |
| ·pH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 | 第31页 |
| ·温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摇床转速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初始生物量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脱色时间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降解的机理研究 | 第35-42页 |
| ·活菌、死菌对纸张上色废水脱色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降解显微观察 | 第35-37页 |
| ·纸张上色废水脱色降解前后紫外光谱图 | 第37-38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38-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MBR处理效果及膜清洗研究 | 第43-55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MBR处理效果研究 | 第43-46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MBR的处理效果 | 第43页 |
|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曝气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MBR膜污染的研究 | 第46-49页 |
| ·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46-47页 |
| ·膜污染现象观察 | 第47页 |
| ·膜污染的形成机理 | 第47-49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MBR膜清洗的实验 | 第49-53页 |
| ·物理清洗的实验 | 第49-50页 |
| ·化学清洗的实验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 ·实验结论 | 第55页 |
| ·建议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