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行为的立法规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一) 几个典型案例 | 第10-11页 |
(二) 相关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 什么是性骚扰 | 第13-21页 |
(一) 性骚扰概念的起源 | 第13-14页 |
(二) 性骚扰概念的发展 | 第14-16页 |
1. 性骚扰主体的扩张 | 第14-15页 |
2. 性骚扰发生场所的扩张 | 第15-16页 |
(三) 性骚扰的法律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1. 性骚扰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 | 第16-17页 |
2. 性骚扰是侵犯性自主权的行为 | 第17-21页 |
三、 性骚扰法律规制的比较法研究 | 第21-27页 |
(一) 国外规制性骚扰的立法例 | 第21-24页 |
1. 美国 | 第21页 |
2. 英国 | 第21-22页 |
3. 法国 | 第22页 |
4. 澳大利亚 | 第22-23页 |
5. 德国 | 第23-24页 |
6. 日本 | 第24页 |
(二) 国外性骚扰立法的评价及借鉴意义 | 第24-27页 |
1. 立法模式上平权法模式向人格权保护模式的转变 | 第24-25页 |
2. 立法上普遍重视雇主责任 | 第25-26页 |
3. 具有多项法律共同保障与规制的特点 | 第26-27页 |
四、 我国规制性骚扰的立法现状与缺陷 | 第27-32页 |
(一) 我国规制性骚扰的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1. 宪法 | 第27页 |
2. 民法 | 第27-28页 |
3. 劳动法 | 第28页 |
4. 妇女权益保障法 | 第28页 |
5. 刑法 | 第28-29页 |
6.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 第29页 |
(二) 我国规制性骚扰的立法缺陷 | 第29-32页 |
1. 性骚扰概念没有明确界定 | 第29-30页 |
2. 观念不一、立法分散 | 第30页 |
3. 法律上能够提供的救济有限 | 第30-31页 |
4. 没有合理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规则 | 第31-32页 |
五、 我国反性骚扰的立法构想 | 第32-40页 |
(一) 立法模式上选择人格权保护模式 | 第32-33页 |
(二) 立法方式上建立反性骚扰的综合法律体系 | 第33-35页 |
1. 目前不宜制定专门的《反性骚扰法》 | 第33-34页 |
2. 建立反性骚扰综合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三) 反性骚扰综合法律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35-40页 |
1. 确立作为独立人格权的性自主权 | 第35页 |
2. 《侵权责任法》确立性骚扰侵权行为类型 | 第35-37页 |
3. 《劳动法》确立性骚扰雇主责任 | 第37-38页 |
4. 加强《公务员法》、《教师法》等特殊行业立法 | 第38页 |
5. 行政法规确定性骚扰行政责任 | 第38-39页 |
6. 《妇女权益保障法》特殊保护女性免受性骚扰 | 第39页 |
7. 《刑法》设置性骚扰犯罪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