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河氮、磷输送平衡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河流氮、磷滞留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河流输送过程中氮、磷的主要滞留途径 | 第13-18页 |
| ·河流氮、磷滞留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河流氮、磷滞留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河流氮、磷滞留效率研究实例 | 第21页 |
| ·河流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的交换通量 | 第21-25页 |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 | 第21-22页 |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研究实例 | 第24-25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27-37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29页 |
| ·大辽河流域与水系概况 | 第27-29页 |
| ·大辽河污染现状 | 第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 ·氮、磷沉积滞效率研究 | 第30-31页 |
| ·水生植物利用研究 | 第31页 |
| ·氮的反硝化脱氮速率研究 | 第31-32页 |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 | 第32-33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3-35页 |
| ·采样点设置 | 第33-34页 |
| ·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大辽河氮、磷时空分布特征 | 第37-51页 |
| ·大辽河水质现状分析 | 第37-41页 |
| ·大辽河水体氮浓度时空变化 | 第37-38页 |
| ·大辽河水体磷浓度时空变化 | 第38-40页 |
| ·其它水质参数时空变化 | 第40-41页 |
| ·大辽河不同水层氮、磷浓度差异 | 第41-45页 |
| ·大辽河不同水层氮浓度差异 | 第41-43页 |
| ·大辽河不同水层磷浓度差异 | 第43-45页 |
| ·大辽河沉积物理化性状分析 | 第45-47页 |
| ·大辽河沉积物粒度分布 | 第45-46页 |
| ·大辽河沉积物有机物、总氮、总磷含量 | 第46-47页 |
| ·观测断面氮、磷输送通量 | 第47-4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大辽河氮、磷滞留效率研究 | 第51-58页 |
| ·大辽河氮、磷沉积效率估算 | 第51-53页 |
| ·大辽河水生植物氮、磷利用率估算 | 第53-54页 |
| ·大辽河反硝化氮损失比例 | 第54-55页 |
| ·室内培养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 ·经验模型估算法 | 第5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大辽河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 | 第58-66页 |
| ·沉积物间隙水氮、磷浓度 | 第58页 |
| ·大辽河上覆水氮、磷浓度 | 第58-59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氮、磷交换通量 | 第59-62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氮交换通量 | 第60-61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磷交换通量 | 第61-62页 |
| ·交换通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3-66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