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论文--热水供应设备论文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全预混燃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页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的分类和原理第10-14页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的分类第10-13页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燃烧方式及 NO 的生成途径第14-15页
     ·燃烧方式第14页
     ·天燃气燃烧过程中 NO 的生成途径第14-15页
   ·低氮氧化物燃烧控制技术第15-22页
     ·高温空气(高温低氧)燃烧技术第16页
     ·浓淡燃烧技术第16-18页
     ·分段燃烧技术第18页
     ·烟气再循环第18页
     ·多孔陶瓷板预混燃烧技术第18-20页
     ·金属纤维表面燃烧技术第20-22页
   ·本文的工作第22-24页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燃气快速热水器全预混燃烧器的结构形式的研究第24-33页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烧器的典型形式第24-26页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烧器 NO 的生成特性第26-28页
   ·全预混系统的结构探究第28-31页
   ·全预混燃烧器火孔板几何结构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燃气和空气预混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第33-54页
   ·燃气和空气预混系统第33-35页
   ·预混过程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控制方程第35-36页
     ·湍流方程第36-37页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第37-38页
   ·喷嘴位置和喷嘴直径的优化第38-43页
     ·喷嘴位置和喷嘴直径对燃气静压力的影响第38-40页
     ·喷嘴位置和喷嘴直径对空气压力的影响第40-41页
     ·喷嘴位置和喷嘴直径对预混效果的影响第41-43页
   ·分配孔板对气流组织的影响第43-47页
   ·改进后的预混系统第47-49页
   ·改进后的混气系统对气流组织的影响第49-52页
     ·风机进风口的改进第49页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49-50页
     ·整体混气系统的混气效果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燃烧器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的数值模拟与分析第54-70页
   ·燃烧模型的建立第54-60页
     ·网格划分第54-55页
     ·全预混燃烧模型方程第55-58页
     ·计算边界条件第58页
     ·氮氧化物生成模型的选择第58-60页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0-68页
     ·火孔热强度对 CO 生成量的影响第60-62页
     ·火孔热强度对燃烧室内温度场和 CO 浓度场的影响第62-63页
     ·空气系数和火孔直径对 NO 生成量的影响第63-64页
     ·火孔热强度对燃烧室内温度场和 NO 浓度的影响第64-66页
     ·火孔间距对 CO 和 NO 生成的影响第66-68页
   ·火孔板几何结构的优化第68页
   ·优化后燃烧器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燃烧器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第70-95页
   ·实验系统及仪器第70-75页
     ·燃气供给系统第71-72页
     ·配风系统第72-73页
     ·供水系统第73-74页
     ·烟气分析系统第74-75页
   ·实验方法第75-79页
     ·实验条件第75页
     ·实验设计第75-77页
     ·热负荷计算第77页
     ·空气系数计算第77-78页
     ·烟气 CO 和 NO 的测定第78-79页
   ·结果与讨论第79-92页
     ·喷嘴直径对喷嘴前燃气压力和风机功率的影响第79-80页
     ·空气系数对燃烧工况的影响第80-84页
     ·喷嘴直径对燃烧工况的影响第84-88页
     ·喷嘴位置对燃烧工况的影响第88-91页
     ·低负荷下的回火特性分析第91-92页
   ·实验结果与原型机检测结果的比较第92-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8页
   ·结论第95-96页
   ·创新点第96页
   ·课题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业节水项目评价及其技术效率研究
下一篇: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及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