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单片段代换系的特点 | 第9-10页 |
·单片段代换系构建的原理 | 第10-11页 |
·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单片段代换系的遗传育种应用 | 第12-14页 |
·QTL鉴定与定位 | 第12-13页 |
·QTL精细定位 | 第13页 |
·基因(QTL)克隆 | 第13页 |
·基因效应分析 | 第13页 |
·聚合育种 | 第13-14页 |
·QTL定位的原理 | 第14页 |
·QTL定位条件 | 第14页 |
·QTL定位的群体选择 | 第14-15页 |
·QTL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单一标记分析法 | 第15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5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5-16页 |
·QTL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 第16页 |
·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穗长QTL基因定位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扩建及农艺性状QTL分析 | 第19-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19页 |
·数据调查 | 第19页 |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19页 |
·QTL分析 | 第19页 |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SSR分子标记数据带型的收集 | 第20页 |
·STS标记的开发 | 第20-22页 |
·本实验单片段代换系的扩建路线 | 第22页 |
·水稻DNA提取 | 第22-23页 |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23页 |
·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单片段代换系的扩建 | 第24-30页 |
·亲本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次级代换系的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对A、B群体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30-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38页 |
·单片段代换系的QTL定位研究 | 第38-39页 |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穗长QTLqPL5的精细定位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40页 |
·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40页 |
·DNA的提取与PCR反应 | 第40页 |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0页 |
·QTL定位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新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1-42页 |
·穗长QTL定位 | 第42-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46页 |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 第46-47页 |
·本实验的后续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