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论文总体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34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理论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 | 第18-19页 |
|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 第19页 |
|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第19-22页 |
| ·应急预案 | 第22-24页 |
| ·应急管理体系实践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美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 第24-27页 |
| ·日本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 第27-29页 |
|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 第29-30页 |
|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 第三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研究 | 第34-42页 |
|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原则 | 第34-36页 |
|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框架 | 第36-41页 |
| ·应急决策机构 | 第37-38页 |
| ·应急指挥中心 | 第38-39页 |
| ·事故处置机构 | 第39-40页 |
| ·应急咨询机构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 第42-50页 |
| ·应急响应程序 | 第42-47页 |
| ·接警 | 第42-43页 |
| ·事故级别判定 | 第43-44页 |
| ·警报信息发布 | 第44-45页 |
| ·应急响应行动 | 第45-47页 |
| ·应急响应中的信息传递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常态下的应急管理研究 | 第50-56页 |
| ·风险源调查评价与信息通报 | 第50-53页 |
| ·风险源调查 | 第50-51页 |
| ·风险源影响级别评价 | 第51-52页 |
| ·风险源信息通报 | 第52-53页 |
| ·宣传教育与培训 | 第53-54页 |
| ·应急资源管理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 第56-64页 |
| ·公众类型的划分及其作用 | 第56-58页 |
| ·个体公众 | 第56-57页 |
| ·社会团体 | 第57页 |
| ·专家学者 | 第57-58页 |
| ·新闻媒体 | 第58页 |
| ·预防与准备阶段的公众参与 | 第58-60页 |
| ·风险源调查评价 | 第58页 |
| ·宣传教育 | 第58-59页 |
| ·应急预案编制 | 第59页 |
| ·公众培训 | 第59页 |
| ·预案演习 | 第59-60页 |
| ·监测预警 | 第60页 |
| ·应急响应阶段的公众参与 | 第60-61页 |
| ·疏散撤离 | 第60-61页 |
| ·医疗救护 | 第61页 |
| ·信息发布 | 第61页 |
| ·事故恢复阶段的公众参与 | 第61-62页 |
| ·风险后果影响评价 | 第61-62页 |
| ·预案评价与修订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七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 | 第64-72页 |
| ·当前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 ·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 | 第65-66页 |
| ·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 | 第66-69页 |
| ·应急预案演习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 ·创新点 | 第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80-82页 |
| 附件:化工园区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 第82-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