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以鹿泉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 ·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 ·城市扩张理论 | 第18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18-19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9-20页 |
| ·断裂点理论 | 第20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理论 | 第20-22页 |
| ·土地区划理论 | 第20-21页 |
|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理论 | 第21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1-22页 |
| 3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的模式及方法 | 第22-32页 |
|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基础 | 第22-24页 |
| ·卫星城市的概念与职能 | 第22-23页 |
|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 第23页 |
|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目标与思路 | 第23-24页 |
|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 第24页 |
|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模式 | 第24-27页 |
| ·土地利用基础分区 | 第24-25页 |
| ·卫星城市发展等级分区 | 第25-26页 |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第26页 |
|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 第26-27页 |
| ·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方法 | 第27-32页 |
| ·指标体系法 | 第27-28页 |
| ·系统聚类分析法 | 第28-29页 |
| ·“蛋型模型” | 第29-30页 |
| ·GIS 空间叠加分析法 | 第30页 |
| ·综合分析法 | 第30-32页 |
| 4 鹿泉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实证研究 | 第32-54页 |
| ·研究区概况和基础数据 | 第32-35页 |
| ·地理区位条件 | 第32-33页 |
| ·自然资源条件 | 第33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3-34页 |
|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 ·基础数据 | 第35页 |
| ·土地利用基础分区的划定 | 第35-38页 |
| ·基本地形地貌 | 第35-37页 |
| ·基础分区的划定 | 第37-38页 |
| ·卫星城市发展等级分区的划定 | 第38-42页 |
| ·蛋型引力范围区划定 | 第38-40页 |
| ·发展等级分区的划定 | 第40-42页 |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划定 | 第42-49页 |
| ·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页 |
| ·综合评价 | 第42-47页 |
| ·功能分区的划定 | 第47-49页 |
| ·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确定 | 第49-51页 |
| ·调控方向 | 第51-54页 |
| ·中心城区优化发展区 | 第51页 |
| ·环省会重点开发区 | 第51-52页 |
| ·有条件发展区 | 第52页 |
| ·基础农业生产区 | 第52页 |
| ·生态农业观光区 | 第52-53页 |
| ·森林植被保护区 | 第53页 |
| ·生态旅游保护区 | 第53-54页 |
| 5 结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创新点 | 第54-55页 |
| ·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