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的比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非酒精性脂肪肝 | 第11-14页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 第11页 |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NAFLD的疾病谱 | 第11-12页 |
·NAFLD常没有临床症状 | 第12页 |
·排除性诊断 | 第12-13页 |
·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NAFLD动物模型 | 第14-18页 |
·高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动物的选择 | 第14-15页 |
·高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的病理机制 | 第15-18页 |
·小结 | 第18页 |
·NAFLD的治疗 | 第18-25页 |
·减轻体重 | 第18页 |
·胰岛素增敏剂 | 第18-20页 |
·抗氧化剂 | 第20-21页 |
·调脂药 | 第21-22页 |
·肝细胞保护药 | 第22页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 第22页 |
·减肥药物 | 第22-23页 |
·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 第23页 |
·其他药物 | 第23-25页 |
·中医中药治疗 | 第25页 |
·EPA | 第25-26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6-36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饲料和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6页 |
·大鼠分组与处理 | 第28-29页 |
·一般情况的观察 | 第29页 |
·血清的提取 | 第29页 |
·肝指数的测定 | 第29页 |
·肝组织匀浆的制备 | 第29页 |
·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 第29-31页 |
·微量丙二醛(MDA)测定 | 第31-32页 |
·甘油三酯(TG)的测定 | 第32-33页 |
·总胆固醇(TC)测定 | 第33页 |
·ALT、AST、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测定 | 第33页 |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33-35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5-36页 |
第3章 NAFLD模型构建结果 | 第36-44页 |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第36页 |
·大鼠体重、肝指数的变化 | 第36-37页 |
·大鼠ALT、AST的变化 | 第37-38页 |
·大鼠血清FBS、FINS的变化 | 第38-39页 |
·大鼠血清、肝匀浆FFAs的变化 | 第39页 |
·大鼠血清、肝匀浆TG、TC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大鼠肝匀浆MDA水平变化 | 第40-41页 |
·大鼠肝脏组织学形态变化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两种不同机制药物治疗结果 | 第44-52页 |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肝指数的变化 | 第44-45页 |
·各组大鼠血清ALT、AST的变化 | 第45-46页 |
·各组大鼠的FBS、FINS的变化 | 第46页 |
·各组大鼠血清、肝匀浆FFAs的变化 | 第46-47页 |
·各组大鼠血清、肝匀浆TG、TC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各组大鼠肝匀浆MDA的变化 | 第48-49页 |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形态变化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两种药物机制的讨论 | 第52-55页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害 | 第52页 |
·吡格列酮(PIO)治疗NAFLD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52-53页 |
·EPA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