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水电上网对配电网线损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概述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3-15页 |
·本文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础 | 第16-21页 |
·配电网的特点 | 第16-17页 |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的特点 | 第17-18页 |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的步骤 | 第18-19页 |
·农网线损的类别关系与构成比例 | 第19-21页 |
·农村电网线损的类别关系 | 第19-20页 |
·农村电网线损的构成比例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 | 第21-30页 |
·理论线损计算的条件和要求 | 第21页 |
·进行理论线损计算的条件 | 第21页 |
·进行理论线损计算的要求 | 第21页 |
·配电网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 | 第21-29页 |
·均方根电流法 | 第22-23页 |
·平均电流法 | 第23-24页 |
·最大电流法 | 第24页 |
·最大负荷损耗小时法 | 第24-25页 |
·等值电阻法 | 第25页 |
·潮流法 | 第25-26页 |
·电压损失法 | 第26-27页 |
·竹节法 | 第27页 |
·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第27-28页 |
·基于区间算法 | 第28页 |
·模糊识别算法 | 第28-29页 |
·影响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小水电并网后配电网线损的计算 | 第30-39页 |
·小水电站的几种运行方式 | 第30-31页 |
·并网小水电接线及潮流分布 | 第31-32页 |
·线路等值电阻 | 第32-35页 |
·线路等值电阻的计算 | 第32-34页 |
·等值电阻模型以及几点假设 | 第34-35页 |
·等效容量法 | 第35页 |
·改进后的等效容量法 | 第35-39页 |
·代表日及计算时段的选择 | 第35-36页 |
·小水电端口既有上网电量又下网电量的情况 | 第36-37页 |
·馈线首端既有供电量又有倒送电量的情形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线损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第39-47页 |
·软件的功能结构及其数据库简述 | 第39-40页 |
·软件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第39页 |
·软件所使用的数据库 | 第39-40页 |
·软件开发流程 | 第40-41页 |
·软件运行环境 | 第41-42页 |
·软件的基本界面 | 第42-45页 |
·软件初始化启动界面 | 第42页 |
·工程选择界面 | 第42-43页 |
·主界面 | 第43-44页 |
·数据字典界面 | 第44页 |
·数据管理界面 | 第44-45页 |
·软件各模块的功能 | 第45页 |
·数据字典模块 | 第45页 |
·数据管理模块 | 第45页 |
·计算结果统计和图形分析模块 | 第45页 |
·打印输出模块 | 第45页 |
·软件的使用方法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47-58页 |
·实例计算 | 第47-52页 |
·改进等效容量法的应用 | 第47-49页 |
·具体线路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高损线路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应采取的降损措施与对策 | 第54-56页 |
·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一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二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