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参数对2524铝合金构件蠕变时效成形成性影响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技术的工艺方法与特点 | 第12-13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机理及其研究 | 第13-16页 |
| ·铝合金时效微观组织转变 | 第13-15页 |
| ·蠕变、应力松弛相互作用 | 第15页 |
| ·时效与蠕变交互作用 | 第15-16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6-23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17-19页 |
| ·蠕变时效成形工装发展 | 第19-22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技术当前研发趋势 | 第22-23页 |
| ·蠕变时效成形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本课题来源与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2524铝合金构件蠕变时效成形实验方案 | 第26-48页 |
| ·前言 | 第26-27页 |
| ·目标函数与实验因素 | 第27-32页 |
| ·目标函数-回弹率 | 第27-28页 |
| ·实验因素 | 第28-32页 |
| ·实验准备 | 第32-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实验模具以及测量原理 | 第33-37页 |
| ·实验构件 | 第37-38页 |
| ·测试与观测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41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1-45页 |
| ·实验设计概念 | 第41-42页 |
|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 第42页 |
| ·单曲率回弹预测实验方案 | 第42-44页 |
| ·径厚比因素实验方案 | 第44页 |
| ·双曲率因素实验方案 | 第44-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47页 |
| ·准备 | 第45-46页 |
| ·加载并监测外形 | 第46页 |
| ·蠕变时效 | 第46页 |
| ·冷却卸载 | 第46页 |
| ·外形测量 | 第46-47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7页 |
| ·微观组织观察 | 第47页 |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构件回弹模型研究 | 第48-71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回归算法与回归模型检验 | 第48-54页 |
| ·一元线性回归算法 | 第48-50页 |
| ·多元线性回归算法 | 第50-52页 |
| ·回归模型检验 | 第52-54页 |
| ·单曲率回弹预测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 第54-56页 |
| ·回弹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 ·极差分析 | 第55-56页 |
| ·单曲率半径法回弹实验回归模型 | 第56-64页 |
| ·预变形半径的回归模型 | 第57-58页 |
| ·时效温度的回归模型 | 第58-59页 |
| ·时效时间的回归模型 | 第59-61页 |
| ·构件厚度的回归模型 | 第61-62页 |
| ·半径法回弹率综合回归模型 | 第62页 |
| ·挠度法回弹率综合回归模型 | 第62-63页 |
| ·回归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63-64页 |
| ·回归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第64-67页 |
| ·径厚比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页 |
| ·双曲率回弹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工艺参数对构件性能及微观组织影响研究 | 第71-78页 |
| ·引言 | 第71页 |
| ·蠕变时效过程中构件的性能变化 | 第71-75页 |
| ·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 ·预变形弯曲应力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 ·蠕变时效过程中构件微观组织的变化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