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机会网络概述 | 第13-15页 |
·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5-21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 第15-19页 |
·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简介 | 第19-20页 |
·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第20-21页 |
·车载自组织网络概述 | 第21-25页 |
·车载自组织网络的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车载自组织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 第23-24页 |
·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25-27页 |
·本文主要内容和贡献 | 第27-29页 |
·本文结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数据传输的性能评价标准与研究现状 | 第30-38页 |
·数据传输的性能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延迟容忍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车载自组织网络数据传输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相对距离的数据传输 | 第38-57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网络模型和问题描述 | 第39-41页 |
·网络模型 | 第39-40页 |
·问题描述 | 第40-41页 |
·RDAD 策略的设计 | 第41-46页 |
·数据传输 | 第41-43页 |
·队列管理 | 第43-46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46-56页 |
·四种算法的性能对比 | 第47-48页 |
·初始阶段传输率的变化 | 第48-49页 |
·通信半径对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节点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节点运动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汇聚点广播对消息传递的干扰 | 第54-55页 |
·网络寿命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运动趋势的数据传输 | 第57-73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MTAD 策略的设计 | 第58-63页 |
·获取节点的运动趋势 | 第58-60页 |
·计算节点的传输概率 | 第60-62页 |
·数据传输 | 第62页 |
·队列管理 | 第62-63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63-72页 |
·默认参数时性能对比 | 第64-66页 |
·参数τ对传输成功率的影响 | 第66页 |
·节点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节点运动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存储队列长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网络寿命分析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基于行驶预测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数据传输 | 第73-97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系统模型及假设 | 第74-75页 |
·相遇预测及构造预测相遇图 | 第75-82页 |
·车辆行驶时间的数学模型 | 第76页 |
·车辆相遇预测 | 第76-78页 |
·构造预测相遇图 | 第78-82页 |
·TPD 策略的设计 | 第82-87页 |
·期望传输成功率和期望传输延迟的定义 | 第82-83页 |
·期望传输成功率和期望传输延迟的优化 | 第83-86页 |
·数据传输过程 | 第86-87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87-93页 |
·车辆速度偏差对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通信半径对性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车辆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车辆到车辆(V2V)的数据传输 | 第92-93页 |
·讨论 | 第93-96页 |
·行驶路线改变对性能的影响 | 第94-95页 |
·通信开销 | 第95-96页 |
·隐私问题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基于延迟评估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数据传输 | 第97-107页 |
·引言 | 第97-98页 |
·VADD 算法分析 | 第98-100页 |
·VADD 的选路决策 | 第98-99页 |
·消息进入各路段方向的概率 | 第99-100页 |
·DEF 策略的设计 | 第100-103页 |
·个体车辆传输消息的期望延迟 | 第101-102页 |
·消息传输过程 | 第102-103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03-106页 |
·无TTL 约束时的协议性能 | 第103-104页 |
·车辆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通信半径对性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07-110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07-108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