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开发研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 第9-13页 |
·国外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 第9-10页 |
·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 第10-11页 |
·粘度等级牌号的划分 | 第11-12页 |
·我国基础油的生产 | 第12-13页 |
·大石化150SN 基础油 | 第13页 |
·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 | 第13-21页 |
·润滑油的粘温特性 | 第13-14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历史概况 | 第14-16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种类 | 第16-18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使用性能要求 | 第18-20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作用原理 | 第20-21页 |
·本论文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研究开发依据 | 第21-22页 |
·研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36页 |
·序言 | 第24-25页 |
·α-甲基丙烯酸高碳酯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28页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原料 | 第25-26页 |
·实验原理 | 第26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26-27页 |
·甲基丙烯酸高碳酯的制备 | 第27页 |
·最佳酯化条件的选择 | 第27页 |
·酯化产物的表征 | 第27-28页 |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5页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原料 | 第28页 |
·试验原理 | 第28-30页 |
·试验装置图 | 第30页 |
·聚合物的制备 | 第30页 |
·最佳聚合条件的选择 | 第30-33页 |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3 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的作用效果及机理探讨 | 第36-54页 |
·序言 | 第36页 |
·主要设备及药品 | 第36-37页 |
·实验内容 | 第37-39页 |
·运动粘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运动粘度的计算 | 第38页 |
·粘度指数的计算 | 第38-39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对150SNⅠ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39-46页 |
·酯的烷基侧链对150SNⅠ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极性单体对150SNⅠ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加入第三单体对150SNⅠ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3-45页 |
·加剂量对150SNⅠ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对150SNⅡ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6-51页 |
·酯的烷基侧链对150SNⅡ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极性单体对150SNⅡ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7-49页 |
·加入第三单体对150SNⅡ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加剂量对150SNⅡ粘度指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增稠作用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图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