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非线性光学(强光与物质的作用)论文

基于相位物体若干光学非线性测量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2页
   ·光学非线性测量技术的发展第11-14页
   ·Z-扫描技术第14-19页
     ·Z-扫描技术的原理第14-18页
     ·改进的Z-扫描技术第18-19页
   ·4f 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原理第19-30页
     ·4f 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的发展第19-20页
     ·4f 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的装置及原理第20-25页
     ·4f 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5-30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相位物体(PO)Z-扫描第32-40页
 引言第32页
   ·相位物体(PO)Z-扫描基本原理第32-35页
   ·相位Z-扫描的曲线特征第35-36页
   ·各种实验参数对PO Z-扫描曲线的影响第36-39页
     ·脉冲激光的束腰半径对PO Z-扫描的影响第36-37页
     ·PO的半径与光斑束腰半径之比(ρ=L_p /ω_e)对PO Z-扫描曲线的影响第37-38页
     ·PO的相移对PO Z-扫描曲线的影响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利用PO Z-扫描技术研究溶液的瞬态热致非线性第40-65页
 引言第40页
   ·瞬态热致非线性第40-43页
   ·金属团簇{WS_4Cu_4I_2(bpe)_3} n/DMF溶液中的瞬态热致非线性第43-46页
     ·理论分析第43-44页
     ·金属团簇{WS_4Cu_4I_2(bpe)_3} n DMF溶液中非线性折射第44-46页
   ·溶液浓度对激发态非线性样品非线性折射的影响第46-55页
     ·激发态非线性第46-48页
     ·激发态非线性吸收(ESA)引起的瞬态热致非线性第48-50页
     ·浓度对磺化酞睛铜(CuPcTs) DMSO溶液非线性折射的影响第50-55页
   ·利用top-hat Z-扫描技术研究瞬态热致非线性第55-59页
     ·理论分析第55-57页
     ·top-hat Z-扫描技术研究聚合物(TCBD)_2OPV_3的光学非线性第57-59页
   ·利用PO Z-扫描技术研究瞬态热致非线性第59-63页
     ·瞬态热致非线性与三阶非线性折射的Z-扫描曲线第60页
     ·利用PO Z-扫描技术研究瞬态热致非线性第60-62页
     ·实验与讨论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含相位物体的透过率测量光学非线性方法(T-PO)第65-75页
 引言第65页
   ·含相位物体的透过率测量光学非线性方法(T-PO)第65-70页
     ·T-PO实验装置第65-66页
     ·理论分析第66-68页
     ·实验与讨论第68-70页
   ·利用T-PO技术研究厚样品的非线性第70-73页
     ·厚样品研究的理论模型以及讨论第71-72页
     ·实验与讨论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基于相位物体的时间分辨泵浦探测技术的研究(PO pump-probe)第75-84页
 引言第75页
   ·时间分辨泵浦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第75-76页
   ·实验装置第76-77页
   ·理论分析第77-79页
   ·实验与讨论第79-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两种改进的4f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第84-99页
 引言第84页
   ·反射4f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第84-92页
     ·反射4f相位相干成像系统第84-85页
     ·理论模型第85-89页
     ·实验与讨论第89-92页
   ·两次4f相位相干成像技术第92-98页
     ·两次4f相位相干成像技术实验装置第92-93页
     ·理论模型第93-97页
     ·实验与讨论第97-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论文总结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3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hIL-28A及其抗肿瘤能力评价
下一篇:外源性MICA分子对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介导NK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