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综合评价基础理论 | 第15-26页 |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 第15-16页 |
·综合评价的原则 | 第16-17页 |
·综合评价的过程 | 第17-19页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19-26页 |
·综合评分法 | 第19页 |
·Topsis 法 | 第19-20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0-21页 |
·德尔菲法 | 第21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1-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23-24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4-26页 |
3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现状与规划 | 第26-51页 |
·阜新矿区概况 | 第26页 |
·阜新矿区开采状况 | 第26-28页 |
·阜新矿区采煤地表沉陷范围 | 第28-32页 |
·阜新矿区采煤沉陷原因 | 第28页 |
·阜新矿区采煤沉陷特征 | 第28-29页 |
·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 | 第29页 |
·阜新矿区采煤沉陷范围 | 第29-32页 |
·阜新矿区煤矸石山 | 第32-33页 |
·阜新矿区排土场 | 第33-35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方法 | 第35-38页 |
·沉陷区恢复利用方法 | 第35页 |
·排土场恢复利用方法 | 第35-37页 |
·采矿场恢复利用方法 | 第37页 |
·矸石山恢复利用方法 | 第37-38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规划 | 第38-47页 |
·采煤沉陷区废弃地恢复利用规划 | 第38-39页 |
·煤矸石治理 | 第39页 |
·排土场恢复利用规划 | 第39-44页 |
·采矿场恢复利用规划 | 第44-47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的意义 | 第47-48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现状 | 第48-51页 |
4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1-6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1-52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51页 |
·评价指标体系要素的确定 | 第51-52页 |
·指标体系要素重要性的确定 | 第52-53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 第53-54页 |
·“专家+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 第55-56页 |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第56-58页 |
·求解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 | 第58-59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59页 |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 第59-61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模型 | 第61-66页 |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6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1-64页 |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分析 | 第64-66页 |
5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利用模糊综合评价 | 第66-74页 |
·阜新矿区状况 | 第66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66-71页 |
·建立评价因素集 | 第66-67页 |
·因素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67页 |
·收集评价信息 | 第67-68页 |
·建立目标分配权重集 | 第68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68-71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对策及建议 | 第71-74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71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对策及措施 | 第71-72页 |
·提高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率的对策 | 第72-73页 |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恢复利用资金来源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A 调查表 | 第77-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