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思路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文献回顾法 | 第9页 |
·竖向分析和归纳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0页 |
·交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创新观点 | 第10-12页 |
2. 解读风景区文脉与风景区规划设计 | 第12-20页 |
·解读风景区文脉 | 第12-16页 |
·文脉理论研究 | 第12-16页 |
·文化传承与"三置论" | 第12-14页 |
·场所精神 | 第14-16页 |
·城市意象论 | 第16页 |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探索 | 第16-17页 |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 第17-20页 |
3. 西湖历史文化的内容 | 第20-26页 |
·西湖历史文化的定义 | 第20页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湖 | 第20-24页 |
·杭州西湖 | 第20-23页 |
·惠州西湖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4. 颍州西湖概况 | 第26-40页 |
·历史上的颍州西湖 | 第26-31页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 | 第26页 |
·唐代 | 第26-27页 |
·北宋 | 第27-30页 |
·宰相湖上吟燕鸿——晏殊 | 第27-28页 |
·西湖烟水我如家——欧阳修 | 第28页 |
·东坡本是西湖长——苏轼 | 第28-30页 |
·泪滴西湖自不收——苏辙 | 第30页 |
·南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 第30-31页 |
·颍州西湖历史文化要素分析 | 第31-36页 |
·古颍州八景简介 | 第31-32页 |
·实体要素 | 第32-34页 |
·女郎台 | 第32页 |
·堂 | 第32-33页 |
·亭 | 第33页 |
·书院 | 第33页 |
·桥 | 第33-34页 |
·其它 | 第34页 |
·虚体要素 | 第34-36页 |
·西湖清宴不知回——宴饮文化 | 第34-35页 |
·西湖草木甘棠重——甘棠文化 | 第35页 |
·佳节年年喜新晴——岁时文化 | 第35页 |
·西湖本是水云乡——隐逸文化 | 第35-36页 |
·颍州西湖现状介绍 | 第36-40页 |
·风景区规划建设简史 | 第36-37页 |
·自然状况 | 第37-39页 |
·道路交通状况 | 第39-40页 |
5. 颍州西湖历史文脉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 第40-56页 |
·规划背景 | 第40-43页 |
·女郎台景区 | 第40-42页 |
·百花园景区 | 第42-43页 |
·发展条件分析 | 第43页 |
·西湖历史文脉传承与演变的方式 | 第43-56页 |
·重现历史故事,景观叙事表达 | 第43-47页 |
·还原历史景点,营造历史氛围 | 第47-54页 |
·女郎台景区兰堂修复 | 第47-49页 |
·女郎台景区"醉翁清音"院落设计 | 第49-53页 |
·女郎台景区"女郎晓月"景点恢复设计 | 第53-54页 |
·借用传统符号,体现场所精神 | 第54-56页 |
6. 历史文脉的传承、演变与现代风景区规划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 第56-62页 |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困境 | 第56-58页 |
·风景园林设计西方化 | 第56页 |
·风景园林设计雷同化 | 第56页 |
·风景园林设计平面化 | 第56-57页 |
·风景园林设计围合的概念化 | 第57页 |
·风景园林设计图纸化 | 第57-58页 |
·寻找现代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表现形式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图表目录 | 第64-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