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形而上的深层历史追问 | 第9-17页 |
一、毕飞宇对历史的个性化理解 | 第9-14页 |
(一) 历史是错位的 | 第9-10页 |
(二) 历史是偶然的 | 第10-11页 |
(三) 历史是难被还原的 | 第11-12页 |
(四) 历史是宿命的循环 | 第12-14页 |
二、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批判 | 第14-15页 |
三、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比较 | 第15-17页 |
(一) 血脉联系性 | 第15-16页 |
(二) 超越创新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女性悲剧的宿命性思考 | 第17-32页 |
一、丰富多彩的悲剧女性形象群 | 第18-22页 |
(一) 乡村悲剧女性形象群 | 第18-20页 |
(二) 城市悲剧女性形象群 | 第20-21页 |
(三) 风尘悲剧女子形象群 | 第21-22页 |
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探究 | 第22-32页 |
(一) 性格悲剧 | 第22-24页 |
(二) 命运悲剧 | 第24-26页 |
(三) 生存悲剧 | 第26-32页 |
第三章 历史的背后——历史观和女性观的形成原因溯源 | 第32-35页 |
一、历史观的形成原因探析 | 第32-34页 |
(一) "我是谁"的追问 | 第32-33页 |
(二) 家园缺失的童年记忆及文革情节 | 第33-34页 |
二、女性观的形成原因探析 | 第34-35页 |
(一) 独特的地域文化 | 第34页 |
(二) 男性偶像的坍塌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小说的叙述策略解读——艺术层面的独特追求 | 第35-50页 |
一、新奇独特的语言 | 第35-40页 |
(一) 反讽性 | 第35-37页 |
(二) 陌生化 | 第37-38页 |
(三) 比喻个性化 | 第38-40页 |
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多样化 | 第40-41页 |
(一) 心理化的人物形象描写 | 第40-41页 |
(二) 精神性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41页 |
三、视角切入点的恰当选择 | 第41-44页 |
(一) 小视角切入 | 第42页 |
(二) 儿童视角 | 第42-44页 |
四、复调式的叙述结构 | 第44-46页 |
(一) 表层结构:"巴赫金"复调式对照 | 第44-45页 |
(二) 深层结构:"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模式 | 第45-46页 |
五、灵活自如的叙述时间设置 | 第46-50页 |
(一) 新颖独特的叙事时间 | 第46-47页 |
(二) 收放自如的叙事节奏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