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 导论 | 第7-16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二) 文献回顾 | 第9-14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二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16-22页 |
(一) 怀宁县基本概况 | 第16-17页 |
(二)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17-22页 |
三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 | 第22-30页 |
(一)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二) 城乡劳动力转移“预期”模型分析 | 第26-28页 |
(三) 推拉理论分析 | 第28-30页 |
四 怀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30-37页 |
(一) 劳动者自身素质是阻碍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制约因素 | 第30-31页 |
(二) 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 第31-32页 |
(三) 子女教育及老人赡养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 第32-34页 |
(四) 土地流转问题是牵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问题 | 第34-35页 |
(五) 户籍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 第35-37页 |
五 怀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37-41页 |
(一) 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 | 第37-39页 |
(二) 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9-41页 |
六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 第41-44页 |
(一) 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41-42页 |
(二) 发展中介组织服务,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转移 | 第42-43页 |
(三) 加强对外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