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论文

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及应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模糊控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概况第12-14页
   ·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第14-18页
     ·模糊集合及其隶属函数第14-15页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第15-16页
     ·模糊控制的基本类型第16页
     ·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16-18页
   ·基于T-S 模型的模糊系统概述第18-27页
     ·T-S 模糊控制系统的性能研究现状第18-23页
     ·基于T-S 模型的非线性时滞系统研究现状第23-26页
     ·基于T-S 模型的非线性跳变系统研究现状第26-27页
   ·线性矩阵不等式基础第27-29页
     ·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基本概念第27-28页
     ·线性矩阵不等式的三个标准问题第28页
     ·若干常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第28-29页
   ·本文结构第29-30页
第二章 T-S 模糊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第30-36页
   ·T-S 模糊模型的描述第30-32页
   ·T-S 模糊模型的构造第32-33页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33-34页
   ·T-S 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非线性系统的模糊H_∞滤波新方法第36-47页
   ·引言第36-37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37-38页
   ·常规H_∞滤波器设计第38-41页
   ·主要结果第41-43页
   ·仿真示例第43-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模糊系统的鲁棒保性能控制研究第47-65页
   ·引言第47-48页
   ·基于分段 Lyapunov 函数的不确定模糊系统鲁棒保性能控制第48-57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48-49页
     ·基于PDC 方法的保性能控制器设计第49-52页
     ·基于PLF 方法的保性能控制器设计第52-55页
     ·仿真示例第55-57页
   ·不确定模糊系统具有指定衰减率的鲁棒保性能控制第57-64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57-58页
     ·鲁棒保性能控制器的分析与综合第58-62页
     ·仿真示例第62-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模糊系统具有圆盘极点约束的鲁棒控制第65-77页
   ·引言第65-66页
   ·系统描述及定义第66-67页
   ·鲁棒性能分析第67-70页
   ·二次圆域稳定保性能控制器设计第70-73页
   ·仿真示例第73-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模糊控制第77-113页
   ·引言第77-78页
   ·离散非线性时滞系统的鲁棒H_∞保性能控制第78-88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78-80页
     ·鲁棒稳定性及H_∞性能分析第80-82页
     ·鲁棒H_∞保性能控制律设计第82-85页
     ·仿真示例第85-88页
   ·离散模糊时滞系统的混合LQ/H_∞非脆弱控制第88-99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88-90页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90-92页
     ·混合LQ/H_∞非脆弱控制器设计第92-94页
     ·鲁棒LQ/H_∞非脆弱控制器设计第94-97页
     ·仿真示例第97-99页
   ·具有区间变时滞非线性系统的时滞依赖稳定性研究第99-112页
     ·问题描述第99-100页
     ·时滞依赖稳定性分析第100-109页
     ·数值示例第109-112页
   ·小结第112-113页
第七章 非线性 Markov 跳变系统的模糊控制第113-149页
   ·引言第113-114页
   ·模糊跳变系统的输入受限控制器设计第114-121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114-116页
     ·依赖模态的输入受限控制器设计第116-119页
     ·仿真示例第119-121页
   ·具有输入约束模糊跳变系统的H_∞控制器设计第121-132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121-123页
     ·输入受限H_∞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123-126页
     ·仿真示例第126-132页
   ·模糊时滞跳变系统的鲁棒输出受限控制器设计第132-140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132-134页
     ·模糊时滞跳变系统的鲁棒随机稳定及镇定第134-138页
     ·仿真示例第138-140页
   ·模糊跳变系统的H_∞控制新方法第140-148页
     ·问题描述及定义第141-142页
     ·鲁棒H_∞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器综合第142-146页
     ·仿真示例第146-148页
   ·小结第148-149页
第八章 总结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6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乳头瘤病毒、端粒酶RNA组分与宫颈病变进展的关系
下一篇:HMGB1、MMP-9和VEG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