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内慈善事业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外慈善事业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 | 第13-18页 |
一、从春秋时期—清朝以前的古代慈善思想及实践活动 | 第14-16页 |
二、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实践活动 | 第16-17页 |
三、1840 年—1949 年的近代慈善思想及实践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一、传统慈善理念的支撑点——个人道德修养 | 第18-19页 |
二、以政府慈善为主导的慈善 | 第19页 |
三、慈善法律制度 | 第19页 |
第三节 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慈善事业的当代实践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我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分析 | 第21页 |
第二节 当代民间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 第21-28页 |
一、慈善组织的慈善活动 | 第23-26页 |
二、个人的慈善活动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 第28-36页 |
第一节 缺乏正确的慈善文化、慈善意识的普及率不高 | 第28-31页 |
一、缺乏正确的慈善文化 | 第28-30页 |
二、没有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角色失当 | 第31-32页 |
一、慈善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二、慈善组织的行政色彩浓厚 | 第32页 |
第三节 我国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慈善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 第33-36页 |
一、缺少综合性的《慈善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3-34页 |
二、慈善监督力度不够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 第36-43页 |
第一节 法律视角——制定并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6-39页 |
一、制定综合性的《慈善法》 | 第36-37页 |
二、完善税收捐赠激励政策的制定 | 第37页 |
三、创造条件征收个人遗产税 | 第37-38页 |
四、建立科学的慈善机构监管体系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政府视角——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 第39-40页 |
一、政府支持者的角色 | 第39页 |
二、政府监督者的角色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慈善组织视角——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 | 第40-41页 |
一、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 第40页 |
二、提高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社会文化视角—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慈善理念 | 第41-43页 |
一、加强慈善的宣传、营造和谐的慈善文化氛围 | 第41-42页 |
二、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慈善理念、推进平民慈善 | 第42页 |
三、加强社会监督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