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概述 | 第9-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关于起重机偏斜侧向力研究的进展 | 第11-13页 |
·国内外关于起重机偏斜侧向力研究的进展 | 第11-12页 |
·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页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起重机偏斜侧向力的产生原因 | 第15-21页 |
·侧向力概述 | 第15页 |
·起重机由于制造误差造成偏斜侧向力的产生 | 第15-16页 |
·起重机桥架制造加工超标 | 第15页 |
·主动轮轮组的加工直径超标 | 第15-16页 |
·车轮的圆跳动超标 | 第16页 |
·起重机由于安装误差造成偏斜侧向力的产生 | 第16-19页 |
·起重机左右两侧轨道安装跨度超差 | 第16页 |
·起重机左右两侧轨道相对高度超差 | 第16页 |
·车轮安装水平偏斜超差 | 第16-17页 |
·车轮安装垂直偏斜超差 | 第17-19页 |
·车轮跨度、对角线、直线度安装超差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起重机受偏斜侧向力时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21-45页 |
·起重机歪斜运行时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21-27页 |
·桥式起重机的运行情况 | 第21-22页 |
·起重机单个车轮啃轨运行分析 | 第22-27页 |
·集中驱动桥式起重机稳定运行时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27-31页 |
·分别驱动桥式起重机稳定运行时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31-34页 |
·起重机车轮对数大于二时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34-36页 |
·起重机大车车轮对数大于二 | 第34-35页 |
·车轮对数大于二时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35-36页 |
·起重机对角线上两车轮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36-40页 |
·大车启动时 | 第36-40页 |
·大车等速运行时 | 第40页 |
·起重机同侧端梁上最外端两车轮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40-42页 |
·大车启动时起重机同侧端梁上最外端两车轮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40-41页 |
·大车等速运行时起重机同侧端梁上最外端两车轮所受侧向力的求解 | 第41-42页 |
·起重机车轮对数大于二时有效轴距的确定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偏斜侧向力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第45-51页 |
·桥式起重机单个车轮所受侧向力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第45-49页 |
·试验条件 | 第45-46页 |
·水平偏斜侧向力计算值 | 第46-47页 |
·水平偏斜侧向力实测数据 | 第47-48页 |
·对比侧向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国外对起重机偏斜侧向力的计算规定 | 第51-57页 |
·西德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侧向力的计算 | 第51-54页 |
·欧洲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侧向力的计算 | 第54页 |
·日本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侧向力的计算 | 第54-55页 |
·苏联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侧向力的计算 | 第55页 |
·对比各国侧向力求解方法的异同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起重机啃轨的解决措施 | 第57-69页 |
·选取合理的跨度和轮距的比值 | 第57-59页 |
·起重机导行方式的改进 | 第59-61页 |
·起重机两侧采用等踏面宽度的双轮缘车轮导行 | 第60页 |
·起重机两侧采用非等踏面宽度的车轮导行方式 | 第60-61页 |
·无轮缘车轮与水平滚轮的组合使用 | 第61页 |
·起重机两侧安装水平滚轮进行导行 | 第61页 |
·起重机车轮的改进 | 第61-62页 |
·采用锥形踏面的车轮 | 第61-62页 |
·采用特殊圆柱面车轮 | 第62页 |
·采用组合式车轮 | 第62页 |
·采用自动检测技术 | 第62-65页 |
·自动纠偏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62-63页 |
·国内外对自动纠偏系统的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其他措施 | 第65-66页 |
·加固桥架水平刚性 | 第65-66页 |
·调整车轮跨度、对角线和同位差 | 第66页 |
·采用润滑减少阻力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69页 |
·课题所得结论 | 第69-70页 |
·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