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传统民法中通谋虚伪表示的定位 | 第11-30页 |
第一节 通谋虚伪表示的辨析 | 第11-14页 |
一、 通谋虚伪表示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 通谋虚伪表示与近似概念的区别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通谋虚伪表示效力的分析 | 第14-20页 |
一、 在当事人之间的效力 | 第14页 |
二、 对于第三人的效力 | 第14-19页 |
三、 隐藏行为的效力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通谋虚伪表示适用范围的判断 | 第20-30页 |
一、 是否适用于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及合同行为 | 第20-24页 |
二、 是否适用于物权行为及票据行为 | 第24-26页 |
三、 是否适用于身份行为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现行中国民法中近似规定的思考 | 第30-42页 |
第一节 恶意串通行为的评析 | 第30-36页 |
一、 恶意串通行为的解读 | 第30-31页 |
二、 恶意串通行为的类型点评 | 第31-35页 |
三、 恶意串通行为与通谋虚伪表示的关系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的评析 | 第36-42页 |
一、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的解读 | 第36-38页 |
二、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的类型点评 | 第38-40页 |
三、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与通谋虚伪表示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未来中国民法典选择路径的探寻 | 第42-51页 |
第一节 规制路径的总体判断 | 第42-46页 |
一、 “两条路径”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二、 “两条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6页 |
第二节 规制路径的具体构想 | 第46-51页 |
一、 “焕然一新”路径的具体设计 | 第46-49页 |
二、 “组合出拳”路径须注意的问题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