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引言 | 第12页 |
·普通一次电池及蓄电池 | 第12-16页 |
·锌锰电池 | 第12-13页 |
·镍基电池 | 第13-16页 |
·镉镍电池 | 第13-14页 |
·金属氢化物/镍(MH/Ni)电池 | 第14-15页 |
·锌镍电池 | 第15-16页 |
·羟基氧化镍的制备 | 第16-19页 |
·气相法制备羟基氧化镍 | 第16页 |
·液相法制备羟基氧化镍 | 第16-17页 |
·电解法制备羟基氧化镍 | 第17-18页 |
·纳米级羟基氧化镍的制备 | 第18-19页 |
·球形羟基氧化镍的制备 | 第19页 |
·氢氧化镍和羟基氧化镍的结构 | 第19-22页 |
·羟基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 | 第22-27页 |
·羟基氧化镍的放电比容量 | 第22-23页 |
·羟基氧化镍的的放电机理 | 第23-24页 |
·镍电极放电的第二平台现象 | 第24-25页 |
·添加剂对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添加剂的引入方式 | 第27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 | 第29-37页 |
·实验仪器及原料 | 第29-31页 |
·β-NiOOH活性物质的制备 | 第31-32页 |
·β-NiOOH臭氧氧化法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1-32页 |
·样品的物理性质测试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2-37页 |
·振实密度的测量 | 第32页 |
·相结构分析 | 第32页 |
·表面层结构分析 | 第32页 |
·扫描电子显微形貌分析和成分分析 | 第32页 |
·NiOOH电极的恒流放电容量测试 | 第32-33页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3-34页 |
·羟基氧化镍电极制作工艺的研究 | 第34-37页 |
·正交实验因素的选择 | 第35页 |
·正交实验水平的选择 | 第35-36页 |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各因素对应的水平 | 第36页 |
·仅用CMC作为粘结剂时电极掉粉问题的解决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7-62页 |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7-56页 |
·恒电流放电测试 | 第37-47页 |
·电极制备工艺研究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7-41页 |
·仅用CMC作为粘结剂时电极掉粉问题的解决 | 第41-42页 |
·通过臭氧氧化所制备不同NiOOH的放电比容量 | 第42-44页 |
·所制备NiOOH样品的放电曲线 | 第44-47页 |
·NiOOH样品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47-56页 |
·涂膏式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48-49页 |
·空穴微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49-56页 |
·臭氧氧化法制备的NiOOH的物理性能测试 | 第56-61页 |
·样品的振实密度 | 第56页 |
·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6-57页 |
·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7-58页 |
·样品的扫描电镜图(SEM) | 第58-60页 |
·样品的能谱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附录B 臭氧氧化时间分别为2,6,10,14,18h的NiOOH样品的恒流放电曲线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