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SCR烟气脱硝技术 | 第11-12页 |
1.3 SCR烟气脱硝中硫酸铵盐生成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SCR烟气脱硝中SO_3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2 SCR烟气脱硝中硫酸铵盐生成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 SCR烟气脱硝对细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试验系统 | 第17-19页 |
2.2.1 模拟试验系统 | 第17-19页 |
2.2.2 SO_3发生装置 | 第19页 |
2.3 试验试剂 | 第19-20页 |
2.4 分析测试仪器 | 第20-24页 |
2.4.1 烟气分析仪 | 第21页 |
2.4.2 氨气分析仪 | 第21页 |
2.4.3 PM_(2.5)/PM_(10)采样器 | 第21-22页 |
2.4.4 电称低压冲击器 | 第22-23页 |
2.4.5 傅立叶原位红外光谱仪 | 第23页 |
2.4.6 TG-FTIR联用分析仪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SCR脱硝气相主体反应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热力学计算 | 第25-33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标况下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热力学计算 | 第25-27页 |
3.3 非标况下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热力学计算 | 第27-30页 |
3.3.1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中硫酸铵、硫酸氢铵生成温度 | 第28-29页 |
3.3.2 空预器中硫酸铵、硫酸氢铵生成温度 | 第29-30页 |
3.4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中硫酸铵盐生成温度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3.4.1 煤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2 NH_3、SO_3浓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中硫酸铵盐生成试验研究 | 第33-47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气相主体中NH_3浓度的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4.2.1 NH_3的吸附特性 | 第34-35页 |
4.2.2 NH_3的脱附特性 | 第35-36页 |
4.3 气相主体中SO_3生成机理 | 第36-37页 |
4.4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中硫酸铵盐物性表征 | 第37-39页 |
4.4.1 SEM、EDS表征 | 第37-38页 |
4.4.2 TG/DTG表征 | 第38页 |
4.4.3 XRD表征 | 第38-39页 |
4.5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中硫酸铵盐生成浓度 | 第39-46页 |
4.5.1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反应出口硫酸铵盐浓度 | 第39-41页 |
4.5.2 SCR烟气脱硝气相主体中硫酸铵盐浓度的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4.5.3 SCR烟气脱硝中生成NH4HSO_4对飞灰粒径的影响 | 第44-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沉积的硫酸铵盐向气相主体迁移行为 | 第47-53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沉积的硫酸铵盐挥发分解行为 | 第47-50页 |
5.2.1 沉积的硫酸铵盐挥发行为 | 第47-49页 |
5.2.2 沉积的硫酸铵盐分解行为 | 第49-50页 |
5.3 催化剂载体组分TiO_2对硫酸铵盐分解的影响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第53-5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6.2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