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民事其他法权论文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思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文献综述第8-13页
导言第13-14页
第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正当性分析第14-33页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理论基础第14-20页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性质第14-16页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第16-17页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的调整第17-20页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惩罚性赔偿的产生及概况第20-26页
  一、惩罚性赔偿产生的基础第20-21页
  二、惩罚性赔偿在国外的立法第21-24页
  三、惩罚性赔偿的定义与特征第24-25页
  四、惩罚性赔偿的功能第25-26页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置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第26-33页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置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第26-28页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置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第28-33页
第二章 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存在的问题第33-41页
 第一节 实践中适用第49条的典型案例第33-36页
  一、“知假买假”与双倍赔偿第33-34页
  二、商品房买卖欺诈纠纷与双倍赔偿第34-35页
  三、“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第35-36页
 第二节 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6-41页
  一、对欺诈的认定不明确第36-37页
  二、“消费者”概念界定不明确第37-39页
  三、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不明确第39页
  四、惩罚性赔偿定量规定缺乏弹性第39-41页
第三章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读第41-55页
 第一节 对消费者的界定第41-49页
  一、主体只限于个人第41-43页
  二、消费对象为商品和服务第43-45页
  三、消费行为的范围第45-46页
  四、主观非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第46-47页
  五、“知假买假者”的身份问题第47-49页
 第二节 对欺诈的认定第49-53页
  一、民法理论对欺诈的解释第49-50页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欺诈不沿用民法理论第50-51页
  三、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中欺诈的认定第51-53页
 第三节 “双倍赔偿”的效果分析第53-55页
  一、计算方法对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影响第53-54页
  二、计算因素对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影响第54-55页
第四章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完善第55-63页
 第一节 扩大索赔权人的范围第55页
 第二节 扩大经营者的应受罚行为范围第55-59页
  一、经营者的应受罚行为范围第55-57页
  二、举证责任的配置第57-59页
 第三节 惩罚性赔偿额计算方面的完善第59-61页
 第四节 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途径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律信仰--法治的理念基石
下一篇:论情势变更原则及其在我国审判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