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现状 | 第1-12页 |
(一) 大陆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演变 | 第7-9页 |
(二) 港、澳、台地区黑社会组织对内地的渗透 | 第9-11页 |
(三) 近年来大陆地区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11页 |
(四) 大陆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二、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立法沿革 | 第12-20页 |
(一) 1979年刑法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处置 | 第12-14页 |
(二) 修订刑法关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立法 | 第14-16页 |
(三)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确立的司法标准及其不足 | 第16-18页 |
(四)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的立法意图 | 第18-20页 |
三、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要特征 | 第20-34页 |
(一)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犯罪客体 | 第20-22页 |
(二)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犯罪主体 | 第22-28页 |
(三)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客观方面 | 第28-32页 |
(四)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观方面 | 第32-34页 |
四、 实践中认定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应当注意的几个界线 | 第34-46页 |
(一) 普通犯罪集团、黑恶势力、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组织的区别 | 第34-38页 |
(二) 一罪与数罪 | 第38-42页 |
(三) 既遂与未遂 | 第42-44页 |
(四) 罪与非罪 | 第44-46页 |
五、 “打早打小”政策及其实现途径 | 第46-54页 |
(一) “打早打小”政策的提出及其重要性 | 第46-47页 |
(二) “打早打小”政策的完善 | 第47-49页 |
(三) 贯彻执行“打早打小”政策的司法策略 | 第49-51页 |
(四) “打早打小”宗旨与司法公正价值追求的融合问题 | 第5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