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SAR图像空间信息提取技术研究与实践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5页 |
1.1 引言 | 第6-8页 |
1.2 历史与现状 | 第8-10页 |
1.3 发展机遇与挑战 | 第10-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SAR图像摄影测量处理 | 第15-42页 |
2.1 SAR图像特点 | 第15-18页 |
2.1.1 SAR图像几何特性 | 第15-18页 |
2.1.2 SAR图像辐射特性 | 第18页 |
2.2 SAR图像构像模型 | 第18-22页 |
2.3 SAR图像外方位元素重建 | 第22-27页 |
2.3.1 预处理 | 第22-23页 |
2.3.2 答解等效共线方程 | 第23-26页 |
2.3.3 动态成像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 第26-27页 |
2.4 立体像对解析处理 | 第27-33页 |
2.4.1 SAR图像立体视觉 | 第27-30页 |
2.4.2 解析处理 | 第30-33页 |
2.5 SAR图像数字测图实现 | 第33-39页 |
2.6 正射影像制作 | 第39-40页 |
2.6.1 几何纠正 | 第39-40页 |
2.6.2 特殊地区处理 | 第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SAR图像自动匹配提取DEM | 第42-67页 |
3.1 基本原理和策略 | 第42-44页 |
3.2 光斑抑制-影像匹配 | 第44-46页 |
3.3 结构影像匹配 | 第46-61页 |
3.3.1 区域特征 | 第46-51页 |
3.3.2 边缘特征 | 第51-58页 |
3.3.3 纹理特征 | 第58-60页 |
3.3.4 SAR图像精匹配 | 第60-61页 |
3.4 顾及几何与辐射差异的匹配方案 | 第61-65页 |
3.4.1 几何改正 | 第62页 |
3.4.2 辐射改正 | 第62-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雷达坡度测量技术 | 第67-79页 |
4.1 前言 | 第67页 |
4.2 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67-73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67-69页 |
4.2.2 基本方法 | 第69-73页 |
4.3 改进策略 | 第73-74页 |
4.3.1 多路径积分 | 第73-74页 |
4.3.2 上下文松弛 | 第74页 |
4.3.3 后向散射模型估计 | 第74页 |
4.4 与StereoSAR联合处理技术 | 第74-78页 |
4.4.1 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4.4.2 基本过程 | 第75-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SAR图像与光学图像综合处理 | 第79-99页 |
5.1 基本内容与理论 | 第79-89页 |
5.1.1 像素级处理 | 第79页 |
5.1.2 特征级处理 | 第79-82页 |
5.1.3 决策级处理 | 第82-89页 |
5.2 应用研究 | 第89-98页 |
5.2.1 影像置换 | 第89-91页 |
5.2.2 影像图制作 | 第91-95页 |
5.2.3 信息提取 | 第95-9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实验系统建立 | 第99-104页 |
6.1 系统环境与结构 | 第99-100页 |
6.2 系统功能与特点 | 第100-102页 |
6.2.1 系统功能 | 第100-102页 |
6.2.2 系统特点 | 第102页 |
6.3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的工作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部分工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