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9-27页 |
2.1 成长背景 | 第19-21页 |
2.2 理论来源 | 第21-27页 |
2.2.1 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 | 第22-23页 |
2.2.3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 第23-24页 |
2.2.4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基特勒媒介技术思想的主要内涵 | 第27-36页 |
3.1 媒介理论阶段划分 | 第27-29页 |
3.1.1 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早期:话语分析 | 第27页 |
3.1.2 20世纪80年代早期——21世纪早期:媒介研究 | 第27-28页 |
3.1.3 21世纪之后:文化技术 | 第28-29页 |
3.2 基特勒媒介思想的重要观点 | 第29-36页 |
3.2.1 话语网络:技术与文明的交互机制 | 第29-31页 |
3.2.2 信息唯物主义:媒介“物质性”研究 | 第31-34页 |
3.2.3 媒介本体论:媒介“媒介性”研究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特勒媒介思想的价值与争议 | 第36-47页 |
4.1 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6-40页 |
4.1.1 研究对象:突破旧有媒介认知 | 第36-38页 |
4.1.2 研究界限:重构传播研究边界 | 第38-39页 |
4.1.3 研究方法:开创后解释学批判路径 | 第39-40页 |
4.2 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现实价值 | 第40-43页 |
4.2.1 加强人的主体身份建构 | 第40-41页 |
4.2.2 消解媒介传播的实践壁垒 | 第41-42页 |
4.2.3 重新审视全新的媒介业态 | 第42-43页 |
4.3 基特勒媒介思想的争议评价 | 第43-47页 |
4.3.1 反人本主义立场 | 第43-44页 |
4.3.2 技术决定论者 | 第44-4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