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晚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油气赋存
前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坳陷背景 | 第8-14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 | 第8-9页 |
第二节 盆地区域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 第9-11页 |
第三节 坳陷构造区划 | 第11页 |
第四节 坳陷沉积建造 | 第11-14页 |
一、 下第三系 | 第11-13页 |
二、 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晚新生代的沉积演化 | 第14-27页 |
第一节 上第三系及其沉积特征 | 第14-20页 |
一、 中新统下部—馆陶组 | 第14-16页 |
二、 中新统上部-上新统—明化镇组 | 第16-20页 |
第二节 第四系及其沉积特征 | 第20-27页 |
一、 更新统 | 第20-21页 |
二、 全新统 | 第21-24页 |
三、 第四纪海侵 | 第24-25页 |
四、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7-48页 |
第一节 断裂活动特征 | 第27-36页 |
一、 主要断裂 | 第28-33页 |
二、 断裂组合及走向 | 第33-34页 |
三、 断裂活动特点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坳陷北部的NWW向活动构造带 | 第36-39页 |
一、 断裂构造 | 第36-38页 |
二、 沉降作用与沉积盆地(凹陷)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区域沉积厚度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与构造活动有关的其它地质现象 | 第40-45页 |
一、 河北平原第四纪海侵 | 第41页 |
二、 地震活动 | 第41-43页 |
三、 河道变迁 | 第43-44页 |
四、 坳陷及北缘构造特征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节 坳陷演化的动力机制 | 第45-48页 |
一、 坳陷深部机制 | 第45-46页 |
二、 板块构造活动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分析 | 第48-61页 |
第一节 对前上第三系成藏条件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上第三系油气赋存 | 第50-55页 |
一、 气发现与资源规模 | 第50-52页 |
二、 两套储盖层组合 | 第52页 |
三、 多类供油通道 | 第52-54页 |
四、 圈闭类型及成因 | 第54-55页 |
第三节 留北、留西油田剖析 | 第55-59页 |
一、 油田概况 | 第55-57页 |
二、 成藏条件分析 | 第57-59页 |
第四节 上第三系油气藏分布规律 | 第59-60页 |
第五节 与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成藏条件对比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上第三系有利勘探区带评价 | 第61-66页 |
第一节 下生上储型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武清凹陷自生自储型浅层天然气评价预测 | 第62-66页 |
一、 有关概念 | 第62-63页 |
二、 勘探现状 | 第63-64页 |
三、 武清凹陷浅层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