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 论 | 第1-25页 |
| 1.1 “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论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1.2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 | 第16-17页 |
| 1.3 深化理论研究和推进实践的需要 | 第17-20页 |
| 1.4 人力资源是人口经济学的重要范畴 | 第20页 |
| 1.5 人力资源是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对象 | 第20-23页 |
|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安排 | 第23-25页 |
| 2. 宏观人力资源理论研究的起点 | 第25-43页 |
| 2.1 “人”是人力资源研究表述的出发点 | 第25-27页 |
| 2.2 劳动生产是宏观人力资源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第27-29页 |
| 2.3 “两种生产”理论是人力资源研究的重要指南 | 第29-32页 |
| 2.4 “三种生产”理论对“两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32-35页 |
| 2.5 人口质量理论对人力资源内涵有深刻揭示 | 第35-43页 |
| 3. 人口与人力资源 | 第43-59页 |
| 3.1 泛“资源”观与人力资源 | 第44-47页 |
| 3.2 人力资源内涵 | 第47-51页 |
| 3.3 人力资源配置的思想观点 | 第51-54页 |
| 3.4 人力资源的分类 | 第54-59页 |
| 4. 人口增长与人力资源供给 | 第59-81页 |
| 4.1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发展趋势 | 第60-66页 |
| 4.2 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趋势 | 第66-69页 |
| 4.3 人口趋势中的影响因素 | 第69-76页 |
| 4.4 人力资源供给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 第76-81页 |
| 5. 人力资源与推动可持续发展 | 第81-93页 |
| 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81-82页 |
| 5.2 对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解 | 第82-84页 |
| 5.3 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深刻原因 | 第84-88页 |
| 5.4 “三种生产”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探讨 | 第88-90页 |
| 5.5 调控人口运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90-93页 |
| 6. 人力因素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 第93-108页 |
| 6.1 经济增长思想渊源简要回顾 | 第93-95页 |
| 6.2 经济增长理论中对人力因素的关注和分析 | 第95-101页 |
| 6.3 经济发展理论 | 第101-103页 |
| 6.4 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人力因素 | 第103-105页 |
| 6.5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讨论 | 第105-108页 |
| 7. 人力资源投资开发与人力资本理论 | 第108-125页 |
| 7.1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初步考察 | 第109-115页 |
| 7.2 对人力资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 | 第115-117页 |
| 7.3 几个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 第117-119页 |
| 7.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 第119-125页 |
| 8. 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 | 第125-139页 |
| 8.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内涵 | 第125-127页 |
| 8.2 劳动力商品化—构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理论难题 | 第127-130页 |
| 8.3 中国构建劳动力市场的实践进程 | 第130-139页 |
| 9. 劳动力资源流动与配置 | 第139-167页 |
| 9.1 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流动 | 第139-142页 |
| 9.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 第142-150页 |
| 9.3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经济影响 | 第150-153页 |
| 9.4 “民工潮”现象分析 | 第153-160页 |
| 9.5 劳动力资源流动与再配置的理论思考 | 第160-167页 |
| 10. 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 第167-193页 |
| 10.1 对人才的属性及管理原则的基本理解 | 第167-172页 |
| 10.2 人才市场与人才流动 | 第172-174页 |
| 10.3 构建企业家市场的现实迫切性 | 第174-178页 |
| 10.4 从机制上保证企业家的成长 | 第178-184页 |
| 10.5 成都市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考察 | 第184-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3-196页 |
| 后 记 | 第196-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