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选题的时代背景 | 第9-11页 |
·市场经济的建立 | 第9-10页 |
·法治社会的完善 | 第10页 |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出现 | 第10页 |
·生态危机的出现 | 第10-11页 |
·环境问题——引起对自然资源配置方式的再思考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2 自然资源概述 | 第13-18页 |
·自然资源的定义 | 第13-14页 |
·自然资源的特征 | 第14-16页 |
·公共物品性 | 第14页 |
·经济性 | 第14-15页 |
·生态性 | 第15页 |
·区域性 | 第15页 |
·自然性 | 第15页 |
·稀缺性 | 第15页 |
·开发有限性与无限性 | 第15-16页 |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问题 | 第16-18页 |
·缺乏自然资源公有权主体的清晰界定 | 第16页 |
·缺乏市场对自然资源的配置 | 第16页 |
·忽视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 | 第16-17页 |
·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 | 第17-18页 |
3 自然资源物权概述 | 第18-27页 |
·自然资源物权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19 世纪以前的特别物权法时期 | 第18页 |
·19 世纪初期到20 世纪60 年代的单行法时期 | 第18-19页 |
·20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初的体系化发展时期 | 第19页 |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至今“可持续发展化”时期 | 第19-20页 |
·自然资源物权释义 | 第20-24页 |
·自然资源物权概念、分类 | 第20-22页 |
·自然资源物权性质 | 第22-24页 |
·自然资源物权的社会权性质分析 | 第24-27页 |
·社会权产生的背景 | 第24-25页 |
·社会权的认识 | 第25-26页 |
·自然资源物权的社会权属性 | 第26-27页 |
4 自然资源物权的理论分析 | 第27-36页 |
·“物”与自然资源 | 第27-29页 |
·物权法中的“物” | 第27页 |
·物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 第27-29页 |
·自然资源物权的物权性分析 | 第29-32页 |
·自然资源物权与传统物权的相同点 | 第29-30页 |
·自然资源物权与传统物权的不同点 | 第30-32页 |
·自然资源物权对民法物权理论的影响 | 第32-33页 |
·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物权法的理念 | 第32页 |
·物权客体特定性的扩张 | 第32页 |
·不动产范围的扩充 | 第32-33页 |
·地役权范围的扩张 | 第33页 |
·自然资源物权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33-36页 |
·自然资源物权与环境权比较 | 第34页 |
·自然资源物权与自然资源管理权的比较 | 第34-36页 |
5 自然资源物权制度构建 | 第36-48页 |
·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 | 第36-38页 |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含义 | 第36-37页 |
·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行使 | 第37页 |
·集体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行使 | 第37-38页 |
·自然资源利用权制度 | 第38-41页 |
·自然资源利用权概念、性质辨析 | 第38-39页 |
·自然资源利用权种类 | 第39-40页 |
·自然资源利用权的现状 | 第40页 |
·自然资源利用权的限制 | 第40页 |
·自然资源利用权的价值 | 第40-41页 |
·自然资源物权登记制度 | 第41-43页 |
·自然资源物权登记现状 | 第41-42页 |
·明确自然资源物权登记效力 | 第42页 |
·建立统一自然资源物权登记制度 | 第42-43页 |
·自然资源物权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监督机制 | 第43页 |
·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自然资源物权价格评估制度 | 第44-46页 |
·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评估的必要性 | 第44页 |
·自然资源价值的类型与评估构成 | 第44-45页 |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机构设置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
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