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论文正文 | 第12-87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2-26页 |
1 研究的目和意义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国外关于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研究 | 第13-19页 |
·国内关于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研究 | 第19-20页 |
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4 其他领域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1-23页 |
5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6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HDSQ)的中文版修订 | 第26-46页 |
1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33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统计工具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3-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研究材料 | 第33页 |
·研究程序 | 第33页 |
·统计工具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3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9-43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研究材料 | 第39-40页 |
·统计工具 | 第40页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40页 |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4页 |
·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44-46页 |
第三部分 无望抑郁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 | 第46-5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2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3 研究材料 | 第46页 |
4 研究程序 | 第46页 |
5 统计工具 | 第46-47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无望抑郁、无望感和生活事件的发展特点 | 第47-48页 |
·无望抑郁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48-51页 |
7 讨论 | 第51-54页 |
·无望抑郁、无望感和生活事件的发展特点分析 | 第51-52页 |
·无望抑郁发展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52-54页 |
第四部分 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追踪研究 | 第54-7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2 研究对象 | 第54页 |
3 研究材料 | 第54页 |
4 研究程序 | 第54-55页 |
5 统计工具 | 第55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55-70页 |
·大学生消极归因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研究 | 第55-57页 |
·无望感在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中介作用研究 | 第57-61页 |
·自尊在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61-65页 |
·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整合模型研究 | 第65-70页 |
7 讨论 | 第70-74页 |
·大学生消极归因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分析 | 第70-71页 |
·无望感在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71页 |
·自尊在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71-72页 |
·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整合模型分析 | 第72-74页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第74-80页 |
1 关于无望抑郁症状问卷 | 第74-75页 |
2 关于无望抑郁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 | 第75-76页 |
3 关于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追踪研究 | 第76-78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78页 |
5 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深入的方面 | 第78-79页 |
6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文献综述 抑郁无望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87-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126页 |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26-127页 |
后记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