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新闻片、纪录片、文献片论文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9页
绪论第9-12页
 一、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第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11页
  1 文本分析第10页
  2 文献分析第10-11页
 四、文献综述第11-12页
 五、研究框架第12页
第一章 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运动第12-19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2-16页
  一、什么是电视纪录片第12-14页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脉络第14-15页
  三、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界定第15-16页
   1. 电视纪录片运动出现的背景第15页
   2. 以国家公共资源为主要传播媒介第15-16页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运动的发展脉络第16-19页
  一、发韧期(1989年——1993年)——在摸索中前行第16-17页
  二、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井喷中爆发第17页
  三、瓶颈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前进中遭遇围困第17-18页
  四、多元化时期(2000年至今)——在分众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第18-19页
第二章 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学分析第19-28页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中的传播者第19-22页
  一、传播者的背后第19-21页
   1. 国家对传播媒介的垄断第19-20页
   2. 集体创作背后的国家意识第20-21页
  二、突破与转变第21-22页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中的受众——受众行为与受众心理第22-26页
  一、受众的选择第22-23页
  二、受众的需求第23-26页
   1. 感官满足第24-25页
   2. 心理满足第25-26页
   3. 理性满足第26页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受众意识的逐步确立第26-28页
第三章 当下电视纪录片作品分析第28-38页
 第一节 当下电视纪录片的特征第28-30页
  一、创作背景的转变第28-29页
  二、创作者自身认识的提高第29页
  三、创作工具的变化第29-30页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故宫》第30-34页
  一、从《故宫》看当下电视纪录片的新亮点第30-32页
   1. 充分的前期准备第30-31页
   2. 特效手段的使用第31页
   3. 周密的拍摄过程第31-32页
  二、对“真实再现”的探讨第32-33页
  三、高清设备和3D技术的运用第33-34页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第34-38页
  一、创作理念的改变第34-36页
   1. 从“景”到“人”的转变——创作理念之变第34-36页
  二、拍摄手法的新变化——技术之变第36-37页
   1. 高清和航拍第36页
   2. 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第36-37页
  三、视听语言之变第37-38页
   1. 画面语言第37-38页
   2. 声音语言第38页
第四章 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状况探讨第38-51页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现今状况第38-42页
  一、视野不断开阔,题材选择多元化第39-40页
  二、弘扬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第40-41页
  三、积极有效尝试,努力适应市场第41-42页
 第二节 对电视纪录片未来之路的想法与建议第42-51页
  一、针对不同种类的电视纪录片进行细分第42-45页
   1. 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细分第42-44页
   2. 个性化与专业化的细分第44页
   3.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细分第44-45页
  二、对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思考第45-51页
   (一) 栏目化第45-47页
    1. 走品牌之路第46-47页
    2. 多样化之路第47页
   (二) 本土化第47-49页
   (三) 商业化第49-51页
    1. 培育完善的纪录片市场第49-50页
    2. 重视纪录片的投资第50页
    3. 讲求营销策略第50-51页
    4. 重视国际市场第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样条的三维人脸曲面生成及特征提取研究
下一篇: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毒热内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