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9页 |
·问题的提出以及选题的意义 | 第6-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关于社会排斥的国内外研究 | 第9-13页 |
·关于身份认同的国内外研究 | 第13-14页 |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农民工 | 第14-15页 |
·社会保障 | 第15-16页 |
·保障权利意识 | 第16页 |
·社会保障观念转型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观念和心理因素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 | 第19-30页 |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现象透视 | 第19-24页 |
·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认知 | 第19-20页 |
·存在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观念与心理因素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主要原因 | 第24-27页 |
·怀疑心理和消极态度 | 第24页 |
·"小农意识"与"安土重迁"观念 | 第24-25页 |
·过客心理 | 第25-27页 |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 第27-30页 |
·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 第27-28页 |
·背离了社会公正,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8-29页 |
·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农民工观念适应性转型的趋势分析 | 第30-49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观念现状调查 | 第30-33页 |
·保障需求:渴望保障与消极参保 | 第30-31页 |
·保障意识:对身份的认同与制度的不认同 | 第31-32页 |
·保障内容:差异化与层次化并存 | 第32-33页 |
·保障方式:以家庭、土地保障为主 | 第33页 |
·制约农民工保障观念转型的主要因素 | 第33-40页 |
·传统的家庭保障观念限制 | 第33-34页 |
·从传统稳定的、无风险的农村土地保障向现代风险保障转型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 第34-37页 |
·对"参保收益"认识不足:参保是享受公共产品,得大于失 | 第37页 |
·农民工特殊身份直接导致对国家、政府的社会信任度不高 | 第37-39页 |
·政策制定者认知失调造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缺陷 | 第39-40页 |
·重塑农民工社会保障观念:由传统保障观念向现代风险保障观念转型 | 第40-49页 |
·由农民向市民化转变,增强城市归属感 | 第40-42页 |
·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提高参保收益意识 | 第42-44页 |
·从应然公正到实然公正的结合:给农民工国民待遇,减少相对剥夺感,还平等社会保障权 | 第44-46页 |
·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配合,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 第46-49页 |
第四章 通过观念适应性转型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措施 | 第49-63页 |
·国外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49-51页 |
·早期英国的贫民保障制度 | 第49-50页 |
·早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0-51页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 | 第51-53页 |
·框架设计坚持以人为本 | 第51页 |
·以保护弱势阶层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第51-52页 |
·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应遵循的四项原则 | 第52-53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分类分层级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53-63页 |
·现有保障模式评价 | 第53-58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构建:分类分层级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58-60页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60-63页 |
小结与探讨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