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区豇豆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豇豆的地位和重要性 | 第11页 | 
| ·丽水豇豆的生产概况 | 第11-1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全国蔬菜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 | 第13-15页 | 
|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 第14页 | 
| ·产业集中度提高,产值提高迅速 | 第14页 | 
| ·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 第14-15页 | 
| ·产后加工快速发展,流通体系渐趋完善 | 第15页 | 
| ·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 第15页 | 
| ·科技进步步伐加快 | 第15页 | 
| ·蔬菜生产存在的有关问题 | 第15-17页 | 
| ·蔬菜的品种、品质问题突出 | 第15-16页 | 
| ·蔬菜科技含量不高 | 第16页 | 
| ·蔬菜安全质量不高 | 第16-17页 | 
| ·信息不对称、贸农科结合松散 | 第17页 | 
| ·全国豇豆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 ·丽水豇豆的生产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 ·虫害发生规律、预报及其防治 | 第19-21页 | 
| ·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 第19页 | 
| ·试验主要虫害种群发育观察 | 第19页 | 
| ·利用性信息素检测豇豆虫害的发生动态 | 第19页 | 
| ·虫害预报技术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发生期推测 | 第20页 | 
| ·短期预测 | 第20页 | 
| ·中期预测法 | 第20页 | 
| ·发生程度预测 | 第20-21页 | 
| ·虫害防治研究 | 第21页 | 
| ·防虫灯田间控害效果研究 | 第21页 | 
| ·防虫网控害效果研究 | 第21页 | 
| ·测定几种药剂常规浓度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 | 第21页 | 
| ·病害发生规律、预报及其防治研究 | 第21-22页 | 
| ·病害发生规律研究 | 第21页 | 
| ·病害预报技术研究 | 第21-22页 | 
| ·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 第2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2页 | 
| ·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预报 | 第22-31页 | 
| ·斜纹夜蛾 | 第22-25页 | 
| ·年生活史 | 第22-23页 | 
| ·发育历期 | 第23-24页 | 
| ·预测预报研究 | 第24-25页 | 
| ·甜菜夜蛾 | 第25-28页 | 
| ·年生活史 | 第25-26页 | 
| ·发育历期 | 第26-27页 | 
| ·预测预报研究 | 第27-28页 | 
| ·豆野螟 | 第28-31页 | 
| ·年生活史 | 第28-29页 | 
| ·发育历期与有效积温 | 第29-30页 | 
| ·预测预报研究 | 第30-31页 | 
| ·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 | 第31-33页 | 
| ·根腐病 | 第31页 | 
| ·枯萎病 | 第31-32页 | 
| ·锈病 | 第32-33页 | 
| ·豇豆锈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 | 第32-33页 | 
| ·栽培密度与发病关系 | 第33页 | 
|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 第33-42页 | 
| ·生物防治研究——性诱剂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 | 第33-37页 | 
| ·不同产地的性诱剂品种诱蛾效果比较 | 第33-34页 | 
| ·利用性诱剂监测害虫发生动态 | 第34-35页 | 
| ·性诱剂的田间控害效果研究 | 第35-37页 | 
| ·诱蛾量比较 | 第35页 | 
| ·用药情况比较 | 第35页 | 
| ·效益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 第37-39页 | 
| ·不同诱捕法的诱蛾效果研究 | 第37页 | 
| ·杀虫灯配套应用技术研究 | 第37-39页 | 
| ·诱杀量调查 | 第37-38页 | 
| ·田间控害效果调查 | 第38-39页 | 
| ·杀虫灯防治效益比较 | 第39页 | 
| ·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 第39-42页 | 
| ·豇豆虫害的药剂防治 | 第39-40页 | 
| ·豇豆病害的药剂防治 | 第40-42页 | 
| 4.讨论 | 第42-52页 | 
| ·豇豆主要病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 | 第42页 | 
| ·豇豆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 | 第42-43页 | 
| ·豇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第43-52页 | 
| ·治理原则与治理策略 | 第43-44页 | 
| ·治理原则 | 第43-44页 | 
| ·治理策略 | 第44页 | 
| ·空间 | 第44页 | 
| ·地面 | 第44页 | 
| ·地下 | 第44页 | 
| ·无公害防治规程 | 第44-49页 | 
| ·生产范围 | 第45页 | 
| ·产地环境 | 第45页 | 
| ·生产技术管理 | 第45-49页 | 
| ·品种选择 | 第45页 | 
| ·育苗 | 第45页 | 
| ·育苗设施 | 第45页 | 
| ·营养土配制 | 第45页 | 
| ·种子处理 | 第45-46页 | 
| ·种子晾晒 | 第45-46页 | 
| ·药剂处理 | 第46页 | 
| ·播种期 | 第46页 | 
| ·种子质量 | 第46页 | 
| ·播种量 | 第46页 | 
| ·播种方法 | 第46页 | 
| ·育苗移栽 | 第46页 | 
| ·露地直播 | 第46页 | 
| ·苗期管理 | 第46-47页 | 
| ·温度 | 第46页 | 
| ·水肥 | 第46-47页 | 
| ·炼苗 | 第47页 | 
| ·壮苗的标准 | 第47页 | 
| ·定植(播种)前的准备 | 第47页 | 
| ·整地施基肥 | 第47页 | 
| ·棚室消毒 | 第47页 | 
| ·定植(播种) | 第47-48页 | 
| ·定植(播种)时间的确定 | 第47页 | 
| ·定植(播种)方法及密度 | 第47-48页 | 
| ·田间管理 | 第48-49页 | 
| ·温度管理 | 第48页 | 
| ·光照管理 | 第48页 | 
| ·空气湿度 | 第48页 | 
| ·肥水管理 | 第48页 | 
| ·搭架整蔓 | 第48-49页 | 
| ·采收 | 第49页 | 
| ·清洁田园 | 第49页 | 
| ·病虫害防治 | 第49-52页 | 
| ·主要病虫害 | 第49页 | 
| ·农业防治 | 第49-50页 | 
| ·选用抗病品种 | 第49页 | 
|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 | 第49页 | 
| ·耕作改制 | 第49-50页 | 
| ·物理防治 | 第50页 | 
| ·设施防护 | 第50页 | 
| ·黄板诱杀 | 第50页 | 
| ·银灰膜驱避蚜虫 | 第50页 | 
| ·高温消毒 | 第50页 | 
| ·杀虫灯诱杀 | 第50页 | 
| ·采用不同诱捕法诱蛾 | 第50页 | 
| ·生物防治 | 第50页 | 
| ·天敌 | 第50页 | 
| ·生物药剂 | 第50页 | 
| ·药剂防治 | 第50-51页 | 
| ·禁用的剧毒高毒农药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图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