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1-15页 |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近代人权产生的思想背景——晚清中国“人”之观念的发展与重建 | 第19-43页 |
第一节 传统中国“人”的观念 | 第19-32页 |
一、古代儒学中的人 | 第19-29页 |
二、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的人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晚清中国“人”之观念的发展与重建 | 第32-43页 |
一、私己观念的变迁与群己和谐的理想 | 第32-37页 |
二、公民意识的隐现 | 第37-39页 |
三、道德形而上的思维方式 | 第39-43页 |
第二章 自然人性与道德关怀——“人人有自主之权”的形上解读 | 第43-59页 |
第一节 人权观念的产生与“人人有自主之权”的倡导 | 第43-46页 |
第二节 解读“人人有自主之权”——以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为例 | 第46-54页 |
一、《实理公法全书》主要内容:人人有自主之权 | 第46-48页 |
二、人人有自主之权的根据—自然人性分析 | 第48-54页 |
第三节 “人人有自主之权”的道德解说 | 第54-59页 |
一、“自然人性”的中西意蕴 | 第54-56页 |
二、自主之权的道德根据 | 第56-59页 |
第三章 国富民强与道德人生——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人权价值分析 | 第59-84页 |
第一节 新民的重要内容:个人权利 | 第62-65页 |
第二节 个人权利的工具价值:国富民强 | 第65-67页 |
第三节 个人权利的目的价值:道德人生 | 第67-78页 |
一、梁启超的个人观念 | 第67-69页 |
二、权利思想的个人性 | 第69-71页 |
三、个人权利与个人道德 | 第71-75页 |
四、个人权利的目的价值 | 第75-78页 |
第四节 新民思想中的人权价值:富强与人生之道的抉择 | 第78-84页 |
第四章 人权的道德限制——新文化时期的人权观念 | 第84-102页 |
第一节 个人意识的彰显与人权观念的勃兴 | 第84-88页 |
一、个人意识的彰显 | 第84-86页 |
二、人权观念的勃兴 | 第86-88页 |
第二节 新文化时期人权观念分析—以《新青年》为例 | 第88-93页 |
一、《新青年》对人权个人意义的体认 | 第88-89页 |
二、《新青年》中个人思想的诡吊 | 第89-91页 |
三、《新青年》中人权的道德意义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反思法律权利界限说 | 第93-98页 |
一、法律权利界限说的凸显 | 第94-96页 |
二、法律权利界限说分析 | 第96-98页 |
第四节 中国式个人主义与中国人权观念特性 | 第98-102页 |
一、中国式个人主义 | 第98-101页 |
二、中国人权观念特性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人权的社会限制——1920 年代个人权利观之反思 | 第102-122页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形成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社会化思潮中个人权利观念的文本考察 | 第105-116页 |
一、《法律周刊》对世界法学新潮的介绍 | 第105-107页 |
二、《法学会杂志》关于“修订法律馆的几次征求意见” | 第107-109页 |
三、20 年代《法律评论》的主张 | 第109-112页 |
四、许藻镕《法学论文集》的个人权利观念 | 第112-116页 |
第三节 以个人与社会为价值取向的人权观念分析 | 第116-122页 |
一、联省自治:个人与社会价值平衡模式的实践 | 第117-118页 |
二、张君劢“国宪草案原始规划”中社会权的分析 | 第118-120页 |
三、社会限制背后的道德意义考量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难以舍弃的道德追问——罗隆基与章渊若人权论争辨析 | 第122-139页 |
第一节 罗章人权论争的思想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123-131页 |
一、思想背景之一:义务化权利观的主流倾向 | 第123-125页 |
二、思想背景之二:其他倾向权利观的交融 | 第125-130页 |
三、罗章人权论争的经过与主要内容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罗隆基人权观念简析 | 第131-134页 |
一、罗隆基对“人”的理解 | 第131-132页 |
二、罗隆基人权观念的个人性分析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章渊若人权观念简析 | 第134-136页 |
一、章渊若对“人”的认识 | 第134-135页 |
二、章渊若反对人权的原因分析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冲突中的共性:人权观念的道德考量 | 第136-139页 |
结语在道德真理的帷幕下——近代国人人权观念的抉择与思考 | 第139-149页 |
一、近代国人人权观念的抉择 | 第139-142页 |
二、近代国人人权观念形成的原因探讨 | 第142-143页 |
三、关于近代国人人权观念的反思 | 第143-149页 |
(一) 反思之一:与西方相异的可能人权路径 | 第143-146页 |
(二) 反思之二: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深沉阻力 | 第146-149页 |
参考书目 | 第149-159页 |
后记 | 第159页 |